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木材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的相关酶基因 | 第10-13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 第10-11页 |
·肉桂酸 4-羟基化酶 C4H | 第11页 |
·4 -香豆酸辅酶 A 连接酶 4CL | 第11-12页 |
·肉桂酰辅酶 A 还原酶 CCR | 第12页 |
·咖啡酰辅酶 A-O-甲基转移酶 CCoAOMT | 第12页 |
·肉桂醇脱氢酶 CAD | 第12-13页 |
·纤维素生物合成的相关酶基因 | 第13页 |
·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 | 第13页 |
·蔗糖合成酶基因家族 | 第13页 |
·木材形成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13-15页 |
·MYB 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14页 |
·其他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14-15页 |
·杉木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ClMYB1 和 ClMYB2 转录因子的进化树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8-25页 |
·材料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方法 | 第19-21页 |
·ClMYB 转录因子的进化树分析 | 第1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9页 |
·sGFP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9-20页 |
·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ClMYB 转录因子的进化树分析 | 第21-22页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22页 |
·重组质粒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杉木 ClMYB1 、ClMYB2 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25-45页 |
·材料 | 第25-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定量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原位杂交实验材料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定量试剂 | 第26页 |
·原位杂交试剂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7页 |
·杉木总 R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RNA 质量检测 | 第27-28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28-29页 |
·杉木不同组织的固定与包埋 | 第29-31页 |
·组织切片 | 第31页 |
·番红-固绿染色 | 第31页 |
·RNA 探针的制备 | 第31-33页 |
·载玻片处理、切片以及对切片完整性的检测 | 第33-34页 |
·杂交与显色 | 第34-36页 |
·结果处理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ClMYB 基因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第37页 |
·ClMYB 基因在杉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第37-41页 |
·定量表达分析 | 第37-38页 |
·原位杂交表达分析 | 第38-41页 |
·ClMYB 基因与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ClMYB1、ClMYB2 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功能分析 | 第45-53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页 |
·烟草 PCR 引物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法转化 | 第46-47页 |
·烟草的培养 | 第46页 |
·叶片预培养 | 第46页 |
·农杆菌侵染 | 第46-47页 |
·共培养 | 第47页 |
·筛选培养 | 第47页 |
·生根培养 | 第47页 |
·炼苗与移栽 | 第47页 |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47-48页 |
·GUS 染色检测 | 第47页 |
·TPS 法快速提取烟草 DNA | 第47页 |
·TRIzol 法提取烟草幼叶 RNA | 第47-48页 |
·转基因植株染色 | 第48页 |
·转基因植株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48页 |
·转基因烟草中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分析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1页 |
·转基因烟草的筛选和鉴定 | 第48-49页 |
·转基因烟草的 GUS 检测 | 第49页 |
·转基因烟草的 DNA 以及 RNA 水平的检测 | 第49页 |
·转基因烟草的表型观测 | 第49-50页 |
·烟草切片的染色观察 | 第50页 |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转基因烟草中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文献综述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67页 |
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