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语 | 第10-11页 |
| 1. “扒窃“的立法概况及其问题 | 第11-14页 |
| ·立法概况 | 第11-13页 |
| ·问题所在 | 第13-14页 |
| 2. “扒窃”单列理由反思 | 第14-21页 |
| ·现有观点及理由 | 第14-18页 |
| ·“扒窃”行为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 ·“扒窃”行为的法益侵害性 | 第15-17页 |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 第17-18页 |
| ·本文观点 | 第18-21页 |
| ·“扒窃入刑”具有正当性 | 第18页 |
| ·“扒窃”一律入罪不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 第18-19页 |
| ·“扒窃”一律入罪给基层办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 第19-20页 |
| ·“扒窃”一律入罪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大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 | 第20页 |
| ·“扒窃”一律入罪不利于法制统一 | 第20-21页 |
| 3. 扒窃的认定及其适用 | 第21-27页 |
| ·扒窃的认定 | 第21-23页 |
| ·关于公共场所的认定 | 第21-22页 |
| ·关于行为对象的认定 | 第22页 |
| ·秘密窃取的认定 | 第22-23页 |
| ·司法适用分析 | 第23-27页 |
| ·扒窃是否一律入刑分析 | 第23-24页 |
| ·扒窃罪数分析 | 第24-25页 |
| ·扒窃既遂与未遂形态分析 | 第25-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