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基因治疗概述 | 第14-16页 |
·基因治疗的概念 | 第14-15页 |
·基因治疗的载体 | 第15-16页 |
·聚阳离子介导基因传递的障碍 | 第16-24页 |
·聚阳离子/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7-18页 |
·细胞内吞和内涵体逃逸 | 第18-20页 |
·细胞核转运 | 第20-21页 |
·体内基因传递的障碍 | 第21页 |
·克服障碍的方法 | 第21-24页 |
·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及应用 | 第24-32页 |
·脂质体(Liposome)介导的基因传递系统 | 第24-26页 |
·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介导的基因传递 | 第26-28页 |
·壳聚糖(Chitosan)介导的基因传递 | 第28-29页 |
·树形高分子(Dendrimer)介导的基因传递 | 第29-30页 |
·多肽(Polypeptide)介导的基因传递 | 第30-31页 |
·纳米微粒(Nanoparticle)介导的基因传递 | 第31-32页 |
·治疗型基因 | 第32-36页 |
·p53抑癌基因 | 第32-33页 |
·肿瘤坏死因子 | 第33页 |
·肿瘤自杀基因 | 第33-34页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 第34-35页 |
·小分子干扰RNA | 第35页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 | 第35-36页 |
·联合基因 | 第36页 |
·选题思路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2页 |
第二章 生物素化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基因转染研究 | 第52-76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试剂 | 第53-54页 |
·生物素化聚乙烯亚胺的合成 | 第54页 |
·生物素化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 | 第54页 |
·结构表征 | 第54页 |
·细胞培养 | 第54页 |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 第54-55页 |
·ABP/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55页 |
·pH缓冲能力的测定 | 第55页 |
·凝胶电泳 | 第55-56页 |
·ABP/DNA复合物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 | 第56页 |
·扫描电镜 | 第56页 |
·体外细胞毒性检测 | 第56-57页 |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 | 第57-58页 |
·FITC标记聚合物的制备 | 第58页 |
·细胞的内吞 | 第58-5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生物素化PEI的合成及表征 | 第59-60页 |
·凝胶电泳 | 第60-61页 |
·缓冲能力 | 第61-62页 |
·复合物的粒径和ζ电位 | 第62-64页 |
·复合物形态的观察 | 第64-65页 |
·细胞毒性 | 第65-67页 |
·体外转染 | 第67-69页 |
·细胞的内吞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第三章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基因转染研究 | 第76-95页 |
·前言 | 第7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83页 |
·试剂 | 第77页 |
·双丙烯酰胱胺的合成 | 第77页 |
·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的合成 | 第77-78页 |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的合成 | 第78页 |
·结构表征 | 第78页 |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 | 第78-79页 |
·细胞培养 | 第79页 |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 第79页 |
·ABP-SS/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79页 |
·酸碱滴定 | 第79-80页 |
·凝胶电泳 | 第80页 |
·ABP-SS/DNA复合物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 第80页 |
·扫描电镜 | 第80-81页 |
·ABP-SS的细胞毒性 | 第81页 |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 | 第81-82页 |
·细胞的内吞 | 第82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PEI的合成与表征 | 第83-85页 |
·凝胶电泳 | 第85-86页 |
·缓冲能力 | 第86-87页 |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 第87-88页 |
·复合物形态的观察 | 第88-89页 |
·细胞毒性 | 第89-90页 |
·体外转染 | 第90-92页 |
·细胞的内吞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体外转染HepG2细胞的影响因素 | 第95-114页 |
·前言 | 第95-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99页 |
·试剂 | 第96页 |
·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 | 第96-97页 |
·细胞培养 | 第97页 |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 第97页 |
·凝胶电泳 | 第97页 |
·粒径的测定 | 第97-98页 |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 | 第98页 |
·活细胞观察 | 第98-9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0页 |
·pH值对ABP-SS基因传递系统的影响 | 第99-102页 |
·NaCl溶液对ABP-SS基因传递系统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血清浓度对ABP-SS介导基因传递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复合温度和时间对ABP-SS介导基因传递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ABP-SS对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第五章 生物素化人转铁蛋白/亲和素/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偶联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制备及肿瘤靶向转染研究 | 第114-136页 |
·前言 | 第114-115页 |
·实验部分 | 第115-120页 |
·试剂 | 第115-116页 |
·生物素化转铁蛋白/亲和素/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 | 第116页 |
·细胞培养 | 第116页 |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 第116页 |
·酸碱滴定 | 第116-117页 |
·TABP-SS/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7页 |
·凝胶电泳 | 第117页 |
·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117-118页 |
·扫描电镜 | 第118页 |
·体外细胞毒性 | 第118-119页 |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 | 第119页 |
·细胞凋亡观察 | 第119-120页 |
·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检测 | 第12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2页 |
·TABP-SS/p53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系统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缓冲能力 | 第121-122页 |
·凝胶电泳 | 第122-123页 |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 第123-125页 |
·复合物形态的观察 | 第125-126页 |
·细胞毒性 | 第126-127页 |
·转染效率 | 第127-130页 |
·凋亡作用和p53蛋白的表达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