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樟树的资源概况 | 第9-14页 |
·樟树的分布状况 | 第9-10页 |
·集中分布区 | 第10页 |
·次集中分布区 | 第10页 |
·零星分布区 | 第10页 |
·集中育苗区 | 第10页 |
·樟树引种栽培的潜力 | 第10-11页 |
·低温对园林植物的伤害 | 第11页 |
·冷害 | 第11页 |
·冻害 | 第11页 |
·园林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 第11-14页 |
·园林植物抗寒性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抗寒育种的途径 | 第13-14页 |
·樟树资源培育的研究 | 第14页 |
·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4-17页 |
·光合作用的应用研究 | 第14-15页 |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利用 | 第15页 |
·植物光合变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植物“午休”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光合响应曲线研究 | 第17页 |
·樟树在北方地区引种研究情况 | 第17-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测定叶片与测定仪器 | 第20页 |
·瞬时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0页 |
·实验温度及光合参数计算 | 第20-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42页 |
·优选樟树瞬时光合参数的比较分析 | 第22-38页 |
·优选樟树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22-27页 |
·11、12、1、2、3 月份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11 月份优选樟树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12 月份优选樟树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4页 |
·1 月份初选优树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2 月份初选优树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3 月份初选优树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优选樟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7-32页 |
·11 月份优选樟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8页 |
·12 月份初选优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1 月份初选优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2 月份初选优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3 月份优选樟树蒸腾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11 月份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3页 |
·12 月份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3页 |
·1 月份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2 月份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4页 |
·3 月份优选樟树胞间 CO_2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优选樟树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优选樟树气孔导度的分析比较 | 第36-37页 |
·优选樟树气孔限制值的分析比较 | 第37-38页 |
·综合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光合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光合指标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瞬时光合参数的比较研究 | 第42-44页 |
·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42页 |
·蒸腾速率的比较 | 第42页 |
·胞间 CO_2 浓度的比较 | 第42-43页 |
·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43页 |
·气孔导度的比较 | 第43页 |
·气孔限制值的比较 | 第43-44页 |
·综合比较研究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附图 | 第53-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