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居住入口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入口空间 | 第13-44页 |
·入口 | 第13-29页 |
·入口的概述 | 第13页 |
·入口的溯源 | 第13-29页 |
·入口的产生 | 第13-14页 |
·入口的发展 | 第14-29页 |
·西方入口的发展 | 第14-24页 |
·东方入口的发展 | 第24-29页 |
·门 | 第29-32页 |
·门的概念 | 第29-32页 |
·门的溯源 | 第32页 |
·入口与门的空间关系 | 第32-33页 |
·建筑入口概念 | 第33-34页 |
·入口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 | 第33页 |
·建筑入口形式的划分 | 第33-34页 |
·建筑入口空间的尺度 | 第34页 |
·区域入口与建筑入口的区别 | 第34页 |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的基本类型 | 第34-43页 |
·坊表式 | 第34-36页 |
·阙式 | 第36-38页 |
·屋宇式 | 第38-40页 |
·随墙式 | 第40-41页 |
·影壁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居住入口空间的演变 | 第44-61页 |
·居住区概念 | 第44页 |
·居住入口空间的概念 | 第44-47页 |
·空间 | 第44-46页 |
·入口空间的产生 | 第46-47页 |
·居住区入口问题综述 | 第47-49页 |
·入口自身的问题 | 第47-48页 |
·入口问题所引发的其它问题 | 第48-49页 |
·居住入口的功能属性 | 第49-56页 |
·基本功能 | 第49-53页 |
·交通功能 | 第49-51页 |
·防御功能 | 第51-52页 |
·标志功能 | 第52-53页 |
·衍生功能 | 第53-56页 |
·交流的场所 | 第53-55页 |
·过渡的空间 | 第55页 |
·文化的象征 | 第55-56页 |
·其它 | 第56页 |
·居住入口的空间构成 | 第56-59页 |
·硬质元素 | 第56-58页 |
·建筑 | 第56-57页 |
·广场 | 第57页 |
·道路 | 第57页 |
·墙与屏障 | 第57页 |
·雕塑 | 第57-58页 |
·小品 | 第58页 |
·软质元素 | 第58-59页 |
·地形处理 | 第58页 |
·植物 | 第58页 |
·水体 | 第58-59页 |
·光影 | 第59页 |
·当前居住入口设计的误区 | 第59-60页 |
·形式重于功能 | 第59页 |
·忽略整体性 | 第59-60页 |
·片面追求奢华 | 第60页 |
·以“车”为尊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居住入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第61-74页 |
·与城市交通空间的关联 | 第61-67页 |
·入口的交通空间的组织 | 第61-64页 |
·居住区道路布置方式的发展 | 第61-62页 |
·居住区道路布置方式对入口的影响 | 第62-63页 |
·居住区入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63-64页 |
·与城市交通空间的联系 | 第64-67页 |
·与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的关联 | 第64-65页 |
·与城市步行交通空间的关联 | 第65-67页 |
·与城市景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67-71页 |
·居住区入口空间的景观、交往功能 | 第67-69页 |
·关于交往 | 第67-68页 |
·居住区入口的交往空间 | 第68-69页 |
·与城市景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69-71页 |
·关于景观空间 | 第69-70页 |
·入口与城市景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70-71页 |
·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联 | 第71-73页 |
·入口空间的商业服务功能 | 第71页 |
·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联 | 第71-73页 |
·商业空间 | 第71-72页 |
·入口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联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居住入口空间的形态及特征 | 第74-79页 |
·居住区入口空间的形态 | 第74-76页 |
·按平面构方式分 | 第74-75页 |
·按空间构成方式分 | 第75页 |
·按组合方式分 | 第75页 |
·按交通功能分 | 第75-76页 |
·居住区入口空间的特征 | 第76-78页 |
·过渡性 | 第76-77页 |
·交融性 | 第77页 |
·导向性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