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晓艇与川剧高腔 | 第9-13页 |
第一节 晓艇与川剧的“相知” | 第9-10页 |
第二节 晓艇与川剧的“相识”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晓艇与川剧的“相许”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玉簪记·逼侄赴科》的作品分析 | 第13-29页 |
第一节 文学分析 | 第13-16页 |
一、《玉簪记》剧情介绍 | 第13页 |
二、人物构成 | 第13页 |
三、场次分析 | 第13-14页 |
四、故事中强烈的“反礼教”思想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玉簪记·逼侄赴科》音乐分析 | 第16-29页 |
一、曲牌结构分析 | 第16-24页 |
二、唱腔结构分析 | 第24-26页 |
三、帮腔伴奏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晓艇《玉簪记·逼侄赴科》的表演艺术分析 | 第29-33页 |
第一节 “三气”——对潘必正性格的精准把握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三拜”——把川剧程式绝活展现无遗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晓艇《逼侄赴科》的美学含义 | 第33-38页 |
第一节 鲜明真挚的人情美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庄谐兼备的喜剧美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张弛有度的节奏美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晓艇版《逼侄赴科》与其他版本的比较 | 第38-41页 |
第一节 与同剧种不同演员版本的比较——不负时代,创新传承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与不同剧种同折戏的比较——独具一格,崭露头角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晓艇在川剧改革中的“新”表现——《红梅赠君家》 | 第41-45页 |
第一节 川剧改革的由来 | 第41页 |
第二节 关于《红梅赠君家》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晓艇在《红梅赠君家》中的“新”表现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