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主线 | 第8-9页 |
(一) 综述了地方政府融资理论基础 | 第8-9页 |
(二) 分析了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及问题 | 第9页 |
(三) 整理了国内外地方政府融资的经验 | 第9页 |
(四) 提出了未来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对策和保障措施 | 第9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一) 对文献体系的创新 | 第9页 |
(二) 研究内容创新 | 第9-10页 |
(三) 时效性对策创新 | 第10页 |
四、写作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的内涵及种类 | 第11-16页 |
一、地方政府融资的内涵 | 第11-12页 |
(一) 地方政府融资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地方政府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三) 地方政府融资的基本特征 | 第12页 |
二、地方政府融资的种类 | 第12-13页 |
(一)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第12-13页 |
(二) 权益资本融资和负债融资 | 第13页 |
(三) 境内融资和境外融资 | 第13页 |
三、地方政府融资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第13-15页 |
(一) 地方政府融资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二) 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四、地方政府融资的直接原因及债务风险 | 第15-16页 |
(一) 地方政府融资的直接原因 | 第15页 |
(二) 地方政府融资的债务风险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 | 第16-23页 |
一、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的多种方式 | 第16-18页 |
(一) 开发性金融融资 | 第16页 |
(二) 银行借贷融资 | 第16-17页 |
(三) 企业债券融资 | 第17页 |
(四) 盘活政府资产融资 | 第17-18页 |
(五) 利用主权外债资金融资 | 第18页 |
二、吉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载体的建立和运营 | 第18-19页 |
(一) 吉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载体的建立 | 第18-19页 |
(二) 吉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载体的运营 | 第19页 |
三、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 融资总体规模较小 | 第19-20页 |
(二) 融资区域规模不均衡 | 第20-21页 |
(三) 融资结构单一 | 第21页 |
(四) 融资主体不规范 | 第21-22页 |
(五) 融资负债率较高 | 第22页 |
(六) 缺少长期融资规划控制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吉林省“十二五”期间融资需求分析 | 第23-25页 |
一、保持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投入 | 第23页 |
二、实现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继续加大投入 | 第23-24页 |
三、缩小与全国水平差距需要继续加大投入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国内发达城市和国外政府融资经验借鉴 | 第25-30页 |
一、部分国内发达城市地方政府融资模式 | 第25-27页 |
(一) 北京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措施 | 第25页 |
(二) 上海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措施 | 第25-26页 |
(三) 深圳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措施 | 第26页 |
(四) 大连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措施 | 第26页 |
(五) 重庆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措施 | 第26-27页 |
二、部分国内发达城市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借鉴 | 第27页 |
三、部分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 | 第27-29页 |
(一) 英国政府融资模式 | 第27-28页 |
(二) 美国政府融资模式 | 第28页 |
(三) 日本政府融资模式 | 第28-29页 |
(四) 波兰政府融资模式 | 第29页 |
四、部分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借鉴 | 第29-30页 |
第六章 加快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30-39页 |
一、构筑规范多样化的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30-31页 |
(一) 构筑规范多样化的融资主体 | 第30-31页 |
(二) 明确投融资平台公司主要职责 | 第31页 |
(三) 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运作 | 第31页 |
二、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方式 | 第31-36页 |
(一) 继续利用信贷资金 | 第31-33页 |
(二) 扩大股权融资规模 | 第33页 |
(三) 探索多种项目融资模式 | 第33-34页 |
(四) 推广融资租赁 | 第34-35页 |
(五) 开拓信托融资渠道 | 第35页 |
(六) 推行资产证券化 | 第35-36页 |
(七)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 第36页 |
三、加大对吉林省地方政府融资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 | 第36-39页 |
(一) 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 第36-37页 |
(二) 健全融资工作机制 | 第37页 |
(三)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 第37页 |
(四) 培养高级融资人才 | 第37页 |
(五) 完善规范融资平台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