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现状评述 | 第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普法教育与普法教育成效 | 第15-19页 |
一、 普法教育与普法教育成效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一) 普法教育涵义及其特点 | 第15页 |
(二) 普法教育成效涵义及其特点 | 第15-16页 |
二、 普法教育成效评定 | 第16-17页 |
(一) 普法教育的目标达成 | 第16页 |
(二) 受教育者的法律行为变化 | 第16-17页 |
三、 普法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一) 普法教育成效内在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二) 普法教育成效环境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普法教育成效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 第19-29页 |
一、 普法教育内在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一) 普法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 第19-22页 |
1. 政府主导已不适应普法教育工作需求 | 第19-21页 |
2. 普法教育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要求 | 第21-22页 |
(二) 普法教育活动具体环节 | 第22-24页 |
1. 普法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 第22页 |
2. 普法教育的组织与形式 | 第22-24页 |
3. 普法教育的评价与回馈 | 第24页 |
二、 普法教育活动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24-29页 |
(一) 普法教育与民主政治、法治环境 | 第24-26页 |
1. 民主政治、法治环境自身发展 | 第25页 |
2. 民主政治、法治环境与普法教育 | 第25-26页 |
(二) 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26-27页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 | 第26-27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普法教育 | 第27页 |
(三) 普法教育与法律文化 | 第27-29页 |
1. 法律文化自身发展 | 第28页 |
2. 普法教育与法律文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提高我国普法教育成效的具体举措 | 第29-41页 |
一、 优化普法教育活动自身细节 | 第29-36页 |
(一) 从政府主导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转变 | 第29-31页 |
1. 结合受教育者需求细分普法教育任务和内容 | 第29-30页 |
2. 结合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细分普法教育内容 | 第30页 |
3. 切合受教育者生活实际制定教育任务内容 | 第30页 |
4. 缩短选定普法教育目标内容周期 | 第30页 |
5. 普法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从知识获得向素质培养的职能转变 | 第30-31页 |
(二) 普法教育形式紧跟发展步伐 | 第31-33页 |
1. 普法教育形式多样化 | 第31-32页 |
2. 普法教育形式与新兴媒体紧密结合 | 第32页 |
3. 普法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结合 | 第32-33页 |
(三) 加强普法教育组织管理力量 | 第33-34页 |
1. 普法教育组织管理能力培训 | 第33-34页 |
2. 政府扶持发展普法教育组织 | 第34页 |
(四) 完善法治教育评价回馈机制 | 第34-36页 |
1. 普法教育成效评价措施 | 第34-35页 |
2. 普法教育奖惩激励制度 | 第35页 |
3. 普法教育评价的反馈工作 | 第35-36页 |
二、 创造良好普法教育环境保障普法教育成效 | 第36-41页 |
(一) 完善普法教育过程中公共参与政策决策机制 | 第36-38页 |
1.引导群众参与普法教育政策决策 | 第36-37页 |
2.保障和规定群众参与普法教育政策决策权力和义务 | 第37页 |
3.丰富群众参与公众决策的渠道 | 第37-38页 |
(二) 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第38-39页 |
1. 建立有关经济法律普法教育专门机构 | 第38页 |
2. 借鉴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拓展普法教育工作思路 | 第38-39页 |
(三) 借发展法律文化之势推动普法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 第39-41页 |
1. 普法教育工作与法律文化相关工作的融合 | 第39页 |
2. 普法教育工作要促进良好的法律文化形成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