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下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视角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页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0-15页
  (一) 知识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第10-13页
  (二) 知识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第13-14页
  (三) 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第14-15页
 三、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及创新点第15-19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6-17页
  (三) 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下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理论第19-28页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第19-20页
  (一) 区域经济第19页
  (二) 产业集群第19页
  (三) 知识溢出第19-20页
 二、 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第20-23页
  (一) 产业空间集聚度与产业关联度第20-22页
  (二) 科研投入和人才流动性第22页
  (三) 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缺口第22-23页
 三、 产业集群与知识溢出效应的互动机理第23-28页
  (一) 知识溢出效应对产业集群的推动机理第24-25页
  (二) 产业集群发展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促进机理第25-26页
  (三) 产业集群发展与知识溢出效应的互动与循环关系第26-28页
第三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调查分析第28-42页
 一、 模型拓展与变量选取第28-31页
  (一) 知识溢出效应测度函数的选取和引入拓展模型第28-29页
  (二) 模型变量的经济内涵与系统结构图第29-31页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第31-36页
  (一) 知识溢出效应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第31页
  (二)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的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第31-36页
 三、 存在问题分析第36-42页
  (一) 人才流动性不强第37-38页
  (二) 科技投入量与产出绩效不明显第38-39页
  (三) 知识吸收能力没有得到挖第39-40页
  (四) 空间距离太大第40-41页
  (五) 固定资产投资不均衡第41-42页
第四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知识溢出效应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第42-51页
 一、 国外经验借鉴第42-45页
  (一) 美国硅谷第42-44页
  (二) 韩国沿海经济带第44页
  (三)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第44-45页
 二、 国内经验借鉴第45-48页
  (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第45-47页
  (二)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47-48页
 三、 启示第48-51页
  (一) 区域经济优势第48页
  (二) 积极引进人才第48-49页
  (三) 搭建溢出平台第49页
  (四) 产业优化整合第49-50页
  (五) 政府有效引导第50-51页
第五章 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第51-62页
 一、 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的实施环境第51-52页
  (一) 组建产业集群学习型经济带第51-52页
  (二) 搭建产业集群知识交流平台第52页
  (三) 构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体系第52页
 二、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52-55页
  (一) 实施“老新强弱协作进步”的人才政策第53页
  (二) 加大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创新力度第53-54页
  (三) 积极的引进、留住和使用优秀人才第54-55页
 三、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第55-57页
  (一)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第55-56页
  (二) 运用现代信息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第56页
  (三) 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的主导作用第56-57页
 四、 创建新型空间无限接近的产业格局第57-58页
  (一) 大力培育地方或城市型产业集群第57页
  (二)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部性知识的吸收力第57-58页
 五、 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第58-62页
  (一) 增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第59页
  (二) 加强科研机构内部硬件配套设施的管理第59-60页
  (三)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水平第60-62页
结论第62-64页
 一、 主要研究结论第62页
 二、 研究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介第68页
参加研究项目第68页
学术获奖情况第68页
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化与农民增收的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下一篇:公地悲剧视角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治理--以河南省郭亮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