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2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8-2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2-23页 |
一、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 | 第23-31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主要器械及药品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大鼠动情周期的观察 | 第23页 |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模型成功判断标准 | 第25页 |
·移植物体积测定 | 第25页 |
·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5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28页 |
·大鼠动情周期的观察 | 第25-26页 |
·异位病灶外观及移植物成活情况 | 第26-27页 |
·移植物外观及体积的变化 | 第27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8-29页 |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种植部位的选择 | 第29页 |
·建模时期的选择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二、来曲唑单用与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31-69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31-41页 |
·实验动物 | 第31-32页 |
·实验药物 | 第32页 |
·主要器械与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40页 |
·大鼠EM模型分组及标本取材 | 第32页 |
·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 | 第32-33页 |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异位内膜病灶中P450arommRNA表达 | 第33-35页 |
·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位内膜病灶中P450arom、COX-2、VEGF、PCNA蛋白的表达 | 第35-37页 |
·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异位内膜细胞凋亡 | 第37-38页 |
·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FSH、LH、E_2水平 | 第38-4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60页 |
·各组内异症大鼠移植物外观的变化 | 第41-42页 |
·各组内异症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 | 第42页 |
·各组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42-43页 |
·异位内膜P450arommRNA的表达 | 第43-45页 |
·异位内膜P450arom基因蛋白的表达 | 第45-47页 |
·异位内膜COX-2蛋白的表达 | 第47-49页 |
·异位内膜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 | 第49-51页 |
·异位内膜PCNA蛋白的表达 | 第51-53页 |
·各组异位内膜细胞凋亡 | 第53-55页 |
·各组大鼠血清FSH、LH、E_2水平 | 第55-56页 |
·EMs大鼠治疗后生殖系统的改变 | 第56-60页 |
·EMs大鼠治疗后一侧卵巢与子宫角质量 | 第56-57页 |
·EMs大鼠治疗后卵巢与子宫内膜形态学改变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68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大鼠异位内膜P450arommRNA及P450arom、COX-2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0-62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大鼠异位内膜VEGF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2-64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第64-65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大鼠血清FSH、LH、E_2水平的影响 | 第65-66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影响 | 第66-67页 |
·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EM大鼠卵巢及子宫内膜的影响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综述 | 第8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