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10-13页 |
·模板法 | 第11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11-12页 |
·光化学方法 | 第12页 |
·晶种生长法 | 第12-13页 |
·金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3-16页 |
·生物传感 | 第13-14页 |
·医学成像 | 第14页 |
·癌症诊断和治疗 | 第14-15页 |
·基因表达 | 第15-16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硝酸对金纳米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调控 | 第18-30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9-21页 |
·试剂 | 第19页 |
·仪器 | 第19页 |
·实验过程 | 第19-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金纳米棒的制备过程分析 | 第21-22页 |
·表面等离子体技术在监测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 | 第22-25页 |
·反应温度对形成分散性较好的金纳米粒子的影响 | 第25-26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CTAB)的影响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核壳型金纳米棒构建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试剂 | 第30-31页 |
·仪器 | 第31页 |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金纳米棒表面修饰 | 第32-33页 |
·化学修饰后金纳米棒的核-壳结构形成 | 第33-34页 |
·比较不同纵向波长核壳型纳米棒的灵敏度 | 第34-35页 |
·不同阶段的核壳型金纳米棒的表征 | 第35-37页 |
·核壳型纳米棒生物传感器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检测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金纳米棒光学性质对日本血吸虫病和结核病的检测 | 第40-58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试剂 | 第41页 |
·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经生物修饰后的金纳米棒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与结核病患者血清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不同的缓冲溶液对生物分子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金纳米棒表面修饰日本血吸虫病抗原 | 第46-48页 |
·金纳米棒表面修饰结核病抗原 | 第48-49页 |
·血吸虫病血清和结核病血清的检测 | 第49-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核壳型金纳米粒子与罗丹明 B 之间的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研究 | 第58-66页 |
·前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试剂 | 第59页 |
·仪器 | 第59页 |
·实验过程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金纳米粒子使罗丹明B 荧光猝灭的机理 | 第60-62页 |
·可调控金纳米粒子使溶液荧光增强的机理及其规律 | 第62-65页 |
·CTAB 对罗丹明B 荧光强度的影响的影响 | 第65页 |
·罗丹明B 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