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网络反腐的功能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网络反腐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实现 | 第9-11页 |
二、 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多学科视角下的网络反腐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理论渊源 | 第17-18页 |
二、 基本特征和基本观点 | 第18页 |
三、 理论应用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网络反腐概述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一、 腐败 | 第20页 |
二、 反腐败 | 第20-21页 |
三、 网络社会 | 第21页 |
四、 网络反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的变迁历程 | 第22-26页 |
一、 网络反腐的发展阶段 | 第22-24页 |
二、 网络反腐的变迁特点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网络反腐的构成要素及过程 | 第26-32页 |
第一节 个案回放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的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一、 网络反腐的主体 | 第28页 |
二、 网络反腐的客体 | 第28-29页 |
三、 网络反腐的平台 | 第29页 |
第三节 网络反腐的过程 | 第29-31页 |
一、 技术赋权 | 第29-30页 |
二、 网络问政的扁平化 | 第30页 |
三、 反腐参与的多元化 | 第30页 |
四、 反腐体制机制的社会压力扩大化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网络反腐的功能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网络反腐的正功能分析 | 第32-38页 |
一、 网络反腐的正功能 | 第32-35页 |
二、 促使网络反腐正功能发挥的结构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的负功能分析 | 第38-41页 |
一、 网络反腐的负功能 | 第38-39页 |
二、 使网络反腐功能异化的结构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网络反腐功能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 第41-45页 |
一、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现与网络反腐之间的衔接 | 第42-43页 |
二、 提高参与者素质,实现理性反腐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一、 结论 | 第45-46页 |
二、 讨论 | 第46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