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目录 | 第12-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28页 |
| ·金红石的产出 | 第16-19页 |
| ·金红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24页 |
| ·Cr-Nb源区判别图 | 第20-22页 |
| ·金红石Zr温度计 | 第22-24页 |
| ·碎屑金红石研究 | 第24-26页 |
| ·金红石中Nb-Ta的分配系数 | 第26-28页 |
|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30页 |
| ·变沉积岩在陆壳俯冲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迁移 | 第28-29页 |
| ·大别山碎屑沉积物中碎屑金红石所反映的源岩—沉积物之间联系 | 第29页 |
| ·氧逸度对金红石中Nb—V行为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工作量总结 | 第30-32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32-46页 |
|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32-39页 |
| ·双河超高压单元 | 第39-41页 |
| ·碧溪岭超高压岩体 | 第41-42页 |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 第42-46页 |
| 第3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46-52页 |
| ·全岩粉末制备 | 第46页 |
| ·全岩粉末分析 | 第46-48页 |
| ·主量元素分析 | 第46-47页 |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47-48页 |
| ·单矿物微区分析 | 第48-50页 |
| ·电子探针分析 | 第48页 |
| ·LA-ICP-MS分析 | 第48-50页 |
| ·碎屑金红石的处理及分析 | 第50-52页 |
| 第4章 沉积岩在俯冲折返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对双河大理岩及其包裹的榴辉岩的研究 | 第52-76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53-56页 |
| ·分析结果 | 第56-63页 |
| ·主量元素 | 第56-57页 |
| ·微量元素 | 第57-59页 |
| ·矿物化学 | 第59-63页 |
| ·讨论 | 第63-75页 |
|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63-67页 |
| ·单矿物微量元素 | 第67页 |
| ·硬玉石英岩及其榴辉岩包体之间的主微量元素比较 | 第67-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第5章 大别山造山带水系沉积物中碎屑金红石地球化学和温度地质温度记录:超高压地区源岩——沉积物联系的应用 | 第76-128页 |
| ·引言 | 第76-78页 |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78-82页 |
| ·分析结果 | 第82-96页 |
| ·全岩主微量元素成分 | 第82-88页 |
| ·砂岩和超高压围岩中金红石的微量元素 | 第88-96页 |
| ·讨论 | 第96-126页 |
| ·Cr-Nb源区区分图 | 第96-111页 |
| ·金红石的锆温度计 | 第111-114页 |
| ·金红石中的Nb-Ta | 第114-117页 |
| ·碎屑金红石的U-Pb同位素体系 | 第117-126页 |
| ·金红石U-Pb定年进展 | 第117-120页 |
| ·大别山碎屑金红石定年 | 第120-126页 |
| ·结论 | 第126-128页 |
| 第6章 氧逸度对金红石中V和Nb的行为的影响:来自自然样品的证据 | 第128-170页 |
| ·引言 | 第128-129页 |
| ·样品描述 | 第129-132页 |
| ·结果 | 第132-154页 |
| ·岩石化学 | 第132-135页 |
| ·金红石化学 | 第135-137页 |
| ·其它单矿物化学 | 第137-154页 |
| ·讨论 | 第154-167页 |
| ·全岩成分和矿物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 ·氧逸度对金红石中V行为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 ·Dv的变化对Nb分配行为的影响 | 第159-165页 |
| ·来自MARID样品的证据 | 第165-167页 |
| ·结论 | 第167-170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170-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194页 |
| 致谢 | 第194-196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