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协同OFDMA系统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协同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27-28页 |
·论文主要贡献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协同通信系统跨层资源分配 | 第30-52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系统模型 | 第31-34页 |
·协同OFDMA系统模型 | 第31-33页 |
·跨层设计效用函数模型 | 第33-34页 |
·基于多维离散粒子群优化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 第34-40页 |
·问题阐述 | 第34页 |
·子载波和中继站分配算法 | 第34-38页 |
·功率分配算法 | 第38-40页 |
·结合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联合资源分配算法 | 第40-45页 |
·问题阐述 | 第40-42页 |
·基于混合离散连续变量粒子群优化的联合资源分配算法 | 第42-45页 |
·仿真分析 | 第45-50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5页 |
·MDPSO跨层资源分配算法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结合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资源分配算法的仿真性能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动态模型的协同通信系统跨层资源分配 | 第52-67页 |
·引言 | 第52页 |
·系统模型和问题阐述 | 第52-55页 |
·协同OFDMA系统动态模型 | 第52-54页 |
·动态资源优化模型 | 第54-55页 |
·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 第55-61页 |
·动态资源分配算法框架 | 第55-56页 |
·动态环境下最优解的变化 | 第56-57页 |
·基于DPSO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 第57-61页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多小区协同通信系统鲁棒性资源分配 | 第67-79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多小区协同OFDMA系统模型 | 第68-70页 |
·多小区协同OFDMA鲁棒性资源分配算法 | 第70-74页 |
·多小区协同OFDMA系统信道误差不确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多小区协同OFDMA鲁棒性资源分配 | 第72-74页 |
·仿真分析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协同通信中基于人工噪声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 第79-112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物理层安全基本模型 | 第80-83页 |
·物理层安全基本模型:窃听信道 | 第80-81页 |
·保密容量和中断保密容量 | 第81-82页 |
·保密区域和中断保密区域 | 第82-83页 |
·接收端发射人工噪声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 第83-95页 |
·系统模型 | 第83-85页 |
·系统遍历保密性能分析 | 第85-88页 |
·系统中断保密性能分析 | 第88-90页 |
·实际安全性能和实现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第90-91页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91-95页 |
·收发两端联合发射人工噪声的物理层安全策略 | 第95-102页 |
·系统模型 | 第96-97页 |
·系统保密性能分析 | 第97-98页 |
·基于最小非保密区域的最优功率分配 | 第98-100页 |
·仿真结果 | 第100-102页 |
·协同联合干扰和转发技术 | 第102-110页 |
·系统模型 | 第102-104页 |
·保密中断概率分析及基于最小保密中断概率的功率分配 | 第104-107页 |
·基于QoS约束的物理层安全策略 | 第107页 |
·仿真分析 | 第107-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研究展望 | 第11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0-13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