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精神胜利法的本义与在文学中的表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精神胜利法的精神动力学定义——心理防御机制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精神胜利法及其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 | 第12-17页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精神胜利法的嬗变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从人物形象看精神胜利法的嬗变 | 第17-25页 |
(一) 阿Q-逃避现实的弱者 | 第17-20页 |
(二) 福贵-生活重荷下的艰难跋涉者 | 第20-22页 |
(三) 许三观—渺小的伟大者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从艺术手法的运用看精神胜利法的嬗变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精神胜利法嬗变的原因 | 第29-38页 |
第一节 精神胜利法的两面性是嬗变的哲学可能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精神胜利法的时代需求是嬗变的社会原因 | 第31-35页 |
第三节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精神胜利法嬗变的主观原因 | 第35-38页 |
第四章 作家笔下精神胜利法的意义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国民性弱点解读的多元化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人性深度挖掘的多层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艺术价值的多创性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