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和硒的电动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新分析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主要缩略语表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7页 |
| ·砷和硒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及其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 第13-15页 |
| ·砷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及其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硒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及其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电驱动力萃取技术 | 第15-18页 |
| ·电驱动力萃取技术介绍 | 第15-17页 |
| ·电驱动力和固相萃取技术联用 | 第17页 |
| ·电驱动力和液相萃取技术联用 | 第17-18页 |
| ·膜萃取技术 | 第18-20页 |
| ·电膜萃取技术 | 第18页 |
| ·电膜萃取理论 | 第18-20页 |
| ·电极距离 | 第18-19页 |
| ·液膜特性 | 第19页 |
| ·萃取参数 | 第19-20页 |
| ·化学法 | 第20-21页 |
| ·电化学法 | 第21-26页 |
| ·电化学的优点及应用 | 第21页 |
|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的基本机理 | 第21-23页 |
|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池 | 第23-24页 |
|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池的设计 | 第23-24页 |
| ·电极材料的影响 | 第24页 |
|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的干扰 | 第24-26页 |
| ·氧化剂和其他氢化物生成元素的干扰 | 第24-25页 |
| ·过渡金属离子和贵金属离子的干扰 | 第25-26页 |
| ·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7页 |
| 第二章 电动萃取与电化学氢化物发生联用检测水中砷 | 第37-51页 |
| ·引言 | 第37-39页 |
| ·实验 | 第39-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试剂和溶液 | 第39-40页 |
| ·H型一体池的结构描述 | 第40-41页 |
| ·实验过程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 ·H型一体池的制备 | 第42-43页 |
| ·H型一体池的尺寸 | 第42页 |
|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42页 |
| ·连接管的尺寸 | 第42-43页 |
| ·电动萃取实验条件优化研究 | 第43-45页 |
| ·样品溶液中pH和电导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接收相的组成对电动萃取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 ·电动萃取中时间对富集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电动萃取中电压对富集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条件优化 | 第45-46页 |
| ·电解电流对电化学氢化物发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还原剂的选择 | 第46页 |
| ·样品流动速率和载气的影响 | 第46页 |
| ·干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样品分析 | 第47页 |
| ·总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第三章 电动萃取与化学氢化物发生联用检测水中硒 | 第51-66页 |
| ·引言 | 第51-53页 |
| ·实验 | 第53-55页 |
|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 ·试剂和溶液 | 第53-54页 |
| ·电动萃取装置 | 第54页 |
| ·实验过程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 ·电动萃取装置设计讨论 | 第55-57页 |
| ·腔体距离 | 第55-56页 |
| ·腔体大小 | 第56-57页 |
| ·电动萃取过程的条件优化 | 第57-60页 |
| ·接收相(富集溶液)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电流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萃取时间的影响 | 第59页 |
| ·溶液电导率差对电动富集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化学发生法测硒的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 ·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60页 |
| ·KBH_4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样品流动速率的影响 | 第61页 |
| ·过渡离子的干扰 | 第61-62页 |
| ·实际样品的分析 | 第62页 |
| ·总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