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体针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病变随机对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9-36页 |
综述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认识 | 第9-27页 |
1 概述 | 第9页 |
2 病因病机 | 第9-11页 |
·外邪侵袭 | 第9-10页 |
·肝肾亏虚 | 第10-11页 |
·气滞血瘀 | 第11页 |
3 辨证分型 | 第11-13页 |
·古代中医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辨证的研究 | 第11-12页 |
·现代中医对腰椎间盘病变辨证的研究 | 第12-13页 |
4 治疗 | 第13-24页 |
·古代中医关于腰椎间盘病变治疗的研究 | 第13-14页 |
·现代中医关于腰椎间盘病变治疗的研究 | 第14-24页 |
·毫针 | 第14-15页 |
·耳穴诊治法 | 第15-18页 |
·火针 | 第18-19页 |
·电针 | 第19-21页 |
·刺络拔罐 | 第21-22页 |
·灸法 | 第22页 |
·推拿 | 第22-23页 |
·中药 | 第23页 |
·其他 | 第23-24页 |
5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病变机制研究 | 第24-27页 |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认识 | 第27-36页 |
1 概述 | 第27页 |
2 病因病理 | 第27-29页 |
·腰椎退变 | 第27-28页 |
·损伤因素 | 第28页 |
·自然、社会因素 | 第28-29页 |
·疾病因素 | 第29页 |
·妊娠 | 第29页 |
3 发病机制 | 第29-31页 |
·机械压迫、牵引学说 | 第29-30页 |
·化学炎症学说 | 第30页 |
·自身免疫学说 | 第30-31页 |
4 临床表现 | 第31页 |
5 诊断 | 第31-32页 |
6 体格检查 | 第32页 |
7 鉴别诊断 | 第32-33页 |
8 治疗 | 第33-36页 |
·手术治疗 | 第33页 |
·非手术治疗 | 第33-36页 |
·牵引疗法 | 第33-34页 |
·药物治疗 | 第34页 |
·封闭疗法 | 第34页 |
·其他 | 第34-36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第37-50页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资料收集 | 第37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第37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7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7-38页 |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第38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8页 |
·耳穴穴位标准 | 第38-3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分组方法 | 第39页 |
·治疗方法 | 第39-40页 |
·治疗组 | 第39页 |
·对照组 | 第39-40页 |
·观察指标 | 第40-41页 |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 | 第40页 |
·下腰痛JOA评分量表 | 第40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40-41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41页 |
·随访 | 第41页 |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1-48页 |
·两组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 第41-42页 |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第41-42页 |
·治疗前两组组间VAS、JOA量表评分比较 | 第42页 |
·治疗后两组组内评分比较 | 第42-43页 |
·治疗后两组组内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42-43页 |
·治疗后两组组内JOA量表评分比较 | 第43页 |
·治疗后两组组间评分比较 | 第43-45页 |
·治疗后两组组间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第45-46页 |
·相关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48页 |
·随访结果 | 第48页 |
4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部分:讨论 | 第50-54页 |
1 耳穴阳性反应群分析 | 第50-52页 |
2 相关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3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表1 | 第59-60页 |
附表2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