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页 |
| ·研究方案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 2 金融脱媒的内涵 | 第13-17页 |
| ·金融脱媒的界定 | 第13-15页 |
| ·金融脱媒产生的背景 | 第13-14页 |
| ·金融脱媒的界定 | 第14页 |
| ·金融脱媒的特征 | 第14-15页 |
| ·金融脱媒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5-16页 |
| ·脱媒矫正效应理论 | 第16-17页 |
| 3 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动因分析 | 第17-27页 |
| ·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 ·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增长迅猛 | 第17页 |
| ·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 第17-19页 |
|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期限失衡 | 第19-21页 |
| ·资本市场飞速发展,融资渠道结构改变 | 第21-22页 |
| ·金融脱媒在我国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 第22-27页 |
| ·金融深化和资本市场层次多样化 | 第22-23页 |
| ·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 | 第23-24页 |
| ·理财机构的发展与理财意识的提高 | 第24页 |
| ·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 第24-25页 |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25-27页 |
| 4 我国金融脱媒的度量 | 第27-33页 |
| ·金融脱媒的维度划分 | 第27页 |
| ·金融脱媒的两个维度 | 第27页 |
| ·金融脱媒的方向 | 第27页 |
| ·度量指标的选择与构建 | 第27-28页 |
| ·资产(负债)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 | 第28页 |
| ·金融中介化比率 | 第28页 |
| ·我国金融脱媒的度量及趋势分析 | 第28-33页 |
| ·2002-2012年间我国金融脱媒度量方法的确定 | 第28-29页 |
| ·2002-2012年间我国金融脱媒的指标度量 | 第29-31页 |
| ·2002-2012年间我国金融脱媒的趋势分析 | 第31-33页 |
| 5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国际商业银行应对经验 | 第33-39页 |
|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 第33-35页 |
| ·金融脱媒导致银行客户结构改变 | 第33页 |
| ·金融脱媒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 | 第33-35页 |
|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 第35页 |
| ·金融脱媒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造机遇 | 第35页 |
| ·国际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 | 第35-37页 |
| ·金融脱媒在美国的起源和发展 | 第36页 |
| ·美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 | 第36-37页 |
| ·国际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的启示 | 第37-39页 |
| 6 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建议 | 第39-45页 |
| ·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途径 | 第39-43页 |
| ·创新经营理念,改革体制机制 | 第39页 |
| ·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第39-42页 |
| ·划分客户层次,培育市场空间 | 第42-43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 第43页 |
| ·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与向混业经营转变 | 第43-45页 |
| ·强化货币市场,促进货币与资本市场均衡协调 | 第43-44页 |
| ·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转变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