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类Fenton技术概述 | 第13-20页 |
·传统Fenton及其局限性 | 第14-15页 |
·类Fenton特点及其催化剂的发展 | 第15-17页 |
·含铁天然矿物类Fenton反应机理 | 第17-20页 |
·矿物类芬顿处理印染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人工制备矿物类Fenton | 第20-22页 |
·天然矿物类Fenton | 第22-24页 |
·染料废水的特点、危害及其处理方法 | 第24-29页 |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24-25页 |
·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25-26页 |
·染料废水常见处理方法 | 第26-29页 |
·降解酸性大红的研究现状 | 第29页 |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选题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3-35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Fe~(3+)/H_2O_2体系对酸性大红的降解 | 第35页 |
·硫铁矿烧渣的酸洗预处理 | 第35页 |
·矿物类Fenton对实际废水的降解 | 第35页 |
·负载Bi烧渣的制备与优化 | 第35-36页 |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酸性大红GR浓度测定 | 第36-37页 |
·H_2O_2剩余浓度测定 | 第37页 |
·COD及TOC测定 | 第37-38页 |
·金属离子Fe、Cu、Zn、Bi的检测 | 第38页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38页 |
·XRD物相分析 | 第38页 |
·材料外观形貌SEM及元素成分EDS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Fe~(3+)/H_2O_2体系对酸性大红GR脱色降解研究 | 第39-46页 |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39页 |
·Fe~(3+)/H_2O_2体系对酸性大红GR脱色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0-42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2页 |
·Fe~(3+)投加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pH的影响 | 第43-44页 |
·Fe~(2+)与Fe~(3+)催化效果对比实验 | 第44-45页 |
·Fe~(3+)/H_2O_2体系对矿物类Fenton研究的启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硫铁矿烧渣类Fenton体系对酸性大红脱色降解研究 | 第46-64页 |
·引言 | 第46页 |
·硫铁矿烧渣原矿探究实验 | 第46-49页 |
·双氧水一次性加入与逐次加入 | 第46-47页 |
·双氧水投加量影响的初步探究 | 第47-48页 |
·反应时间影响的初步探究 | 第48-49页 |
·负载Bi烧渣的催化脱色性能研究 | 第49-53页 |
·负载Bi烧渣投加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双氧水投加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pH的影响 | 第52-53页 |
·负载Bi与未负载烧渣催化性能对比 | 第53-57页 |
·反应时间上的对比 | 第53-54页 |
·相同pH条件不同种烧渣的脱色效果对比 | 第54-55页 |
·煅烧450℃烧渣不同pH的脱色效果对比 | 第55-56页 |
·不同种烧渣回用效果对比 | 第56-57页 |
·烧渣催化性能的优越性及其原因分析 | 第57-64页 |
·反应体系pH的下降 | 第57-58页 |
·煅烧后烧渣离子溶出性增强 | 第58-60页 |
·烧渣内部结构的变化 | 第60-64页 |
第五章 矿物类Fenton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 | 第64-72页 |
·引言 | 第64页 |
·传统Fenton处理实际废水 | 第64-67页 |
·Fe~(2+)投加量对泥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Fe~(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Fe~(2+)投加量对酸碱使用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硫铁矿催化类Fenton反应 | 第67-69页 |
·H_2O_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硫铁矿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9页 |
·经济成本分析 | 第69-71页 |
·硫铁矿烧渣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