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6页 |
| 1 多胺的概述 | 第12-19页 |
| ·植物多胺的代谢途径 | 第12-14页 |
| ·植物多胺的生理作用 | 第14-15页 |
| ·植物多胺的作用机制 | 第15-19页 |
| 2 多胺合成酶基因在提高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 | 第19-21页 |
| ·ADC的应用 | 第19-20页 |
| ·ODC的应用 | 第20页 |
| ·SPDS的应用 | 第20页 |
| ·SAMDC的应用 | 第20-21页 |
| 3 基因工程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 ·在提高马铃薯品质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在提高马铃薯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在提高马铃薯非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马铃薯基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亚精胺合成酶基因(MdSPDS)的导入 | 第26-42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 ·扩大繁殖转化受体材料 | 第27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28页 |
| ·目的基因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28页 |
| ·转化农杆菌的PCR鉴定 | 第28-30页 |
| ·抑制农杆菌生长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 第30页 |
| ·抗生素选择压的筛选 | 第30页 |
| ·转化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 ·马铃薯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 | 第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 ·单菌落及表达载体质粒PCR鉴定 | 第31-32页 |
| ·抑制农杆菌生长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32页 |
| ·抗生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32-36页 |
| ·马铃薯遗传转化和植株的再生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42页 |
| ·影响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37-39页 |
| ·农杆菌活力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页 |
| ·抗生素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 ·选择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页 |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页 |
|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共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马铃薯转化植株MdSPDS表达情况的检测 | 第42-5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的PCR的检测 | 第42-43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 | 第43-45页 |
| ·马铃薯转化植株试管薯苗MdSPDS表达“稳定性”检测 | 第45页 |
| ·多胺含量的检测 | 第45-4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株的PCR检测 | 第46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 | 第46-47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株基因表达稳定性的检测 | 第47-49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多胺HPLC定量检测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生育性状的初步观察和低温逆境抗性的初步鉴定 | 第52-64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试管苗形态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 第52页 |
| ·试管苗结试管薯情况 | 第52页 |
| ·试管苗盆栽结薯情况 | 第52页 |
| ·试管薯盆栽实生苗结薯情况 | 第52-53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低温弱光逆境胁迫反应的初步观察 | 第5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 ·试管苗形态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 第53-57页 |
| ·试管苗结试管薯情况 | 第57-58页 |
| ·试管苗盆栽结薯情况 | 第58页 |
| ·试管薯盆栽实生苗结薯情况 | 第58页 |
| ·马铃薯MdSPDS转化植株低温逆境抗性的初步鉴定 | 第58-62页 |
| 4 讨论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64-66页 |
| 1 结论 | 第64页 |
| 2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附录 缩略词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