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其思考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一、绪论 | 第11-13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 追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哲学基础 | 第15-19页 |
1、人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是人性的本质 | 第16页 |
2、人的灵魂是人性 | 第16页 |
3、人是理性动物 | 第16-17页 |
4、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或群体性 | 第17页 |
5、人性的基本属性是与生俱来的 | 第17-19页 |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思想 | 第19-27页 |
(一)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应如何确立 | 第19-21页 |
1、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 第19页 |
2、幸福是理性的行为 | 第19-20页 |
3、幸福具有长期性 | 第20页 |
4、幸福具有自我满足性 | 第20页 |
5、幸福具有持续性 | 第20页 |
6、幸福是最为愉悦的 | 第20-21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论述 | 第21-24页 |
1、幸福二字是至善至美 | 第21-22页 |
2、幸福的现实活动基于其灵魂合乎德性的前提 | 第22页 |
3、最高的幸福则是不断的思辨 | 第22-23页 |
4、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的 | 第23-24页 |
5、幸福的实现必须遵循中道原则 | 第24页 |
(三)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实践过程 | 第24-27页 |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品评 | 第27-31页 |
(一)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价值 | 第27-28页 |
1、思辨幸福与快乐的关系 | 第27-28页 |
2、主张要追求城邦的幸福 | 第28页 |
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 第28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缺陷 | 第28-31页 |
1、过分强调了幸福与道德的统一性 | 第28页 |
2、对幸福的定义过高 | 第28-29页 |
3、过分强调思辨的静观态度 | 第29页 |
4、自身论证论述不清晰 | 第29-31页 |
五、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哲学反思 | 第31-42页 |
(一) 幸福的界定 | 第31页 |
(二) 借助人的存在理解幸福 | 第31-33页 |
1、自然属性绝不是人类根本属性 | 第31-32页 |
2、人是理性存在的 | 第32页 |
3、否认人是神学主义的产物 | 第32页 |
4、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 第32页 |
5、人应自己赋予的追求幸福的目标 | 第32-33页 |
(三) 幸福的主观层面 | 第33页 |
(四) 幸福的客观层面 | 第33-34页 |
(五) 幸福的实现手段 | 第34页 |
(六) 幸福指向的对象 | 第34-35页 |
(七) 幸福的特点 | 第35-42页 |
1、幸福与主体评价相关 | 第35-37页 |
2、幸福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 第37-40页 |
3、幸福具有时间局限性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