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致谢 | 第14-2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7页 |
| ·琥珀酸的性质 | 第22页 |
| ·琥珀酸的物理性质 | 第22页 |
| ·琥珀酸的化学性质 | 第22页 |
| ·琥珀酸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琥珀酸的生产方法 | 第23-24页 |
| ·微生物发酵产琥珀酸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 ·琥珀酸产生菌 | 第24页 |
| ·琥珀酸产生菌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 ·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1-32页 |
| ·本论文选择钝齿棒杆菌作为发酵菌株的依据和创新点 | 第32-34页 |
| ·钝齿棒杆菌的概况 | 第32页 |
| ·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研究现状 | 第32页 |
| ·选择钝齿棒杆菌作为发酵菌株的依据 | 第32-3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 ·研究结果应用前景 | 第37页 |
| ·研究的课题来源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 第二章 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特性的初探 | 第47-60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检测方法 | 第50-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 ·钝齿棒杆菌在不同溶氧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及酶活分析 | 第52-54页 |
| ·钝齿棒杆菌两阶段发酵产乳酸和琥珀酸 | 第54-55页 |
| ·钝齿棒杆菌高密度厌氧发酵产乳酸和琥珀酸 | 第55页 |
| ·钝齿棒杆菌多批次厌氧发酵产乳酸和琥珀酸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第三章 钝齿棒杆菌厌氧条件下的代谢途径分析 | 第60-78页 |
| ·前言 | 第60-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 ·检测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5页 |
| ·酶活分析 | 第64-65页 |
| ·丙二酸、氟乙酸对钝齿棒杆菌产琥珀酸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氧化还原电位对钝齿棒杆菌产琥珀酸的影响 | 第66-68页 |
| ·代谢网络模型 | 第68-70页 |
| ·钝齿棒杆菌厌氧条件下的代谢通量计算 | 第70-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第四章 敲除ldhA对C.crenatum产琥珀酸的影响 | 第78-97页 |
| ·前言 | 第78-8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6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80页 |
| ·培养基 | 第80-81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81-85页 |
| ·检测方法 | 第85-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5页 |
| ·ldhA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86-90页 |
| ·ldhA基因缺失突变株C. crenatum ΔldhA构建 | 第90-91页 |
| ·C.crenatum ΔldhA厌氧发酵产琥珀酸 | 第91-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过表达ppc与pyc基因对C.crenatum ΔldhA产琥珀酸的影响 | 第97-117页 |
| ·前言 | 第97-99页 |
| ·主要材料与方法 | 第99-103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99-100页 |
| ·培养基 | 第100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00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 ·检测方法 | 第102-10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4页 |
| ·ppc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103-107页 |
| ·pyc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107-111页 |
| ·C. crenatum ΔldhA(pJA)发酵产琥珀酸 | 第111页 |
| ·C. crenatum ΔldhA(pJC)发酵产琥珀酸 | 第111-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7页 |
| 第六章 pH及调节剂对发酵产琥珀酸的影响 | 第117-131页 |
| ·前言 | 第1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17页 |
| ·菌株 | 第117页 |
| ·培养基 | 第117-118页 |
| ·培养方法 | 第118页 |
| ·检测方法 | 第118-1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7页 |
| ·pH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 ·中和剂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 ·C. crenatum ΔldhA(pJC)厌氧发酵产琥珀酸与其它工艺比较 | 第123-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 ·展望 | 第132-13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