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材料技术性能要求和配合比设计 | 第18-28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半柔性材料的定义 | 第18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强度形成原理 | 第18-19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级配设计 | 第19-22页 |
·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19页 |
·级配类型分析 | 第19-20页 |
·级配设计 | 第20-22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 第2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的路用性能 | 第28-46页 |
·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28-33页 |
·承载比(CBR)试验 | 第33-36页 |
·劈裂强度 | 第36-39页 |
·抗压回弹模量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 第46-62页 |
·路面结构模型 | 第46-48页 |
·力学计算软件Bisar3.0的应用 | 第46页 |
·路面结构形式和路面结构参数 | 第46-47页 |
·计算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3%水泥)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8-57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合理设计参数分析 | 第48-53页 |
·面层合理厚度分析 | 第53-55页 |
·半刚基层合理厚度分析 | 第55-57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3%水泥)基层典型路面结构 | 第57页 |
·重载敏感性分析 | 第57-60页 |
·超载调查 | 第57-59页 |
·疲劳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工艺研究 | 第62-70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试验路实施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沈环线大修工程简介 | 第62页 |
·试验路路面结构方案 | 第62页 |
·试验路平面布置方案 | 第62-63页 |
·设备的选择 | 第63-64页 |
·拌和设备的选择 | 第63页 |
·摊铺设备的选择 | 第63-64页 |
·碾压设备的选择 | 第64页 |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64-67页 |
·准备下承层与测量放样 | 第65页 |
·混合料的拌和与运输 | 第65-66页 |
·摊铺和整型 | 第66页 |
·碾压 | 第66页 |
·接缝处理 | 第66-67页 |
·养生 | 第67页 |
·检测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第70-76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应用经济分析 | 第70-72页 |
·经济性分析方案 | 第70-71页 |
·单公里造价分析 | 第71-72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应用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微粘结级配碎石基层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6-7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