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管线钢的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 ·管线钢的发展 | 第10-12页 |
| ·抗大变形管线钢概述 | 第12页 |
| ·流变应力模型研究概况及分析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第2章 流变应力模型的建立 | 第16-31页 |
| ·金属材料微观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 ·金属的加工硬化 | 第16页 |
| ·动态回复及静态回复 | 第16-17页 |
| ·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 | 第17页 |
| ·总体构思及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 ·模型建立的分析 | 第17-20页 |
| ·建立模型的路线及步骤 | 第20-22页 |
| ·各特征点及待定参数的确定 | 第22-30页 |
| ·变形激活能 Q 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峰值应力σ_p及应变ε_p的确定 | 第24-25页 |
| ·临界应力σ_c及应变ε_c的确定 | 第25页 |
| ·饱和应力σ_s以及动态回复参数 r 的确定 | 第25-26页 |
| ·临界应变前流变应力模型和材料参数 L 的确定 | 第26-27页 |
| ·动态再结晶软化分数 X 理论值的确定 | 第27-28页 |
| ·理想加工硬化应力σ_(wh)和已发生再结晶晶粒平均应力σ_a的确定 | 第28-29页 |
| ·动态再结晶分数 X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 第31-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单道次热压缩试验 | 第32-36页 |
| ·Gleeble-3500 热模拟试验机简介 | 第32-33页 |
| ·试验规程及试验分析 | 第33-36页 |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热压缩实验结果分析、参数回归及金相组织观察 | 第38-60页 |
| ·Q235A 试验结果分析及模型可行性验证 | 第38-44页 |
| ·真应力-应变曲线及分析 | 第38-39页 |
| ·模型参数关系式的确定 | 第39-44页 |
| ·X70 试验结果分析及模型校核验证 | 第44-56页 |
| ·真应力-应变曲线及分析 | 第44-45页 |
| ·关键参数校核及确定 | 第45-54页 |
| ·再结晶软化体积分数及总体模型验证 | 第54-56页 |
| ·抗大变形管线钢 X70HD 显微组织观察 | 第56-59页 |
| ·钢的形变热处理 | 第56-57页 |
| ·钢的淬火及淬火介质 | 第57页 |
| ·抗大变形管线钢 X70HD 组织观察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