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8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对象 | 第7-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与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画中“屏”与画中“人”的关系 | 第18-52页 |
一、身份界定 | 第19-42页 |
1、主体身份的突显 | 第20-23页 |
2、文人身份的建构 | 第23-28页 |
3、个性身份的形塑 | 第28-33页 |
4、双重身份的并置 | 第33-37页 |
5、性别身份的暗示 | 第37-42页 |
二、心境映射 | 第42-52页 |
第二章 画中“镜”与画中“人”的关系 | 第52-84页 |
一、道德启示 | 第53-73页 |
1、虚荣等罪恶的贬斥 | 第54-65页 |
2、神圣等品格的暗示 | 第65-67页 |
3、圣洁等品德的象征 | 第67-71页 |
4、内省等美德的赞美 | 第71-73页 |
二、视觉观照 | 第73-84页 |
1、美的观照与视觉愉悦 | 第74-79页 |
2、窥视游戏与光学奇技 | 第79-84页 |
第三章 “心”屏与镜“像” | 第84-104页 |
一、立屏以尽意与立镜以成像 | 第86-96页 |
1、隐喻映射 | 第87-93页 |
2、镜像描绘 | 第93-96页 |
二、以心为贵与以形为美 | 第96-104页 |
1、侧“神”之美 | 第97-99页 |
2、重人体之美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屏“格”与镜“德” | 第104-116页 |
一、格生屏内与德孕镜中 | 第106-112页 |
1、人格塑造 | 第107-109页 |
2、道德警醒 | 第109-112页 |
二、耻感伦理与罪感伦理 | 第112-116页 |
1、以人为鉴、反求诸己 | 第112-114页 |
2、以神为鉴、净化灵魂 | 第114-116页 |
结语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附录 | 第127-146页 |
附录一:含有画中“屏”与画中“人”的中国传统绘画一览表 | 第127-135页 |
附录二:含有画中“镜”与画中“人”的西方传统绘画一览表 | 第13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