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形成 | 第17-27页 |
·公平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公平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公平的评价标尺 | 第18-20页 |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 | 第20-23页 |
·中国传统思想的公平观 | 第23-24页 |
·西方著名学者的社会公平观 | 第24-26页 |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6-27页 |
·国内背景 | 第26页 |
·国际背景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33页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 第27-28页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施市场经济的前提 | 第27-28页 |
·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 第28页 |
·按劳分配,反对平均 | 第28-30页 |
·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公平 | 第28-29页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 | 第29-30页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30-33页 |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30-31页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的实现途径 | 第33-39页 |
·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财富总量 | 第33-34页 |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第34-36页 |
·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 第34-35页 |
·先富与共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第35页 |
·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 第35-36页 |
·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利益差别 | 第36-37页 |
·完善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制度保障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9-46页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 第39-41页 |
·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公平理论 | 第39页 |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平理论 | 第39-41页 |
·推动思想解放,实现经济的重大突破 | 第41-42页 |
·为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公平效率问题 | 第42-43页 |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对解决当前问题的指导 | 第43-44页 |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第44-46页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杜绝违法腐败行为 | 第44页 |
·抑制贫富差距扩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44-45页 |
·推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思想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 第46-55页 |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 第46-48页 |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概念 | 第46-47页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 第47页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体现了公平 | 第47-48页 |
·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 | 第48-50页 |
·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 | 第48-49页 |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 | 第49页 |
·体制的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动力 | 第49-50页 |
·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50-53页 |
·“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内涵 | 第50-51页 |
·“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期的发展 | 第51-52页 |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现途径 | 第52-53页 |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体系 | 第53-55页 |
·现实基础: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 第53-54页 |
·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 | 第54页 |
·主要内容:三个层面的公平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