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花鱼和红尾荷马条鳅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线粒体及线粒体基因组 | 第11-16页 |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 第11-12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组成 | 第12-13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主要特征 | 第13-15页 |
·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 | 第16-17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应用 | 第17-18页 |
·鲤形目鱼类及物种简介 | 第18-20页 |
·鲤形目鱼类介绍 | 第18页 |
·物种简介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标本材料 | 第21页 |
·实验器材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总DNA提取 | 第23-24页 |
·引物设计 | 第24-28页 |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28-29页 |
·测序 | 第29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9-30页 |
·测序片段拼接与组装 | 第29页 |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注释 | 第29-30页 |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30页 |
·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5页 |
·序列数据来源 | 第30页 |
·序列比对 | 第30页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30-32页 |
·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 第32-33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3-35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5-59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总DNA提取 | 第35-36页 |
·长PCR(LA-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36页 |
·二次PCR(Sub-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36-37页 |
·Sub-PCR产物测序 | 第37页 |
·序列拼接与组装 | 第37-38页 |
·棒花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 第38-47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组成及特征 | 第38页 |
·核苷酸组成 | 第38-39页 |
·碱基偏向性分析 | 第39-41页 |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1-42页 |
·tRNA与rRNA基因 | 第42-43页 |
·WANCY区域 | 第43-44页 |
·控制区 | 第44-47页 |
·红尾荷马条鳅旬阳坝种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 第47-55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组成及特征 | 第47页 |
·核苷酸组成 | 第47-49页 |
·碱基偏向性分析 | 第49-50页 |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50-51页 |
·tRNA基因与rRNA基因 | 第51-54页 |
·WANCY区域 | 第54页 |
·控制区 | 第54-55页 |
·两种群红尾荷马条鳅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55-59页 |
·线粒体基因组组织结构的比较 | 第55-57页 |
·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 | 第57页 |
·RNA基因 | 第57-58页 |
·非编码区(D-loop) | 第58-59页 |
第4章 鲤形目鱼类系统发育分析 | 第59-73页 |
·数据集序列比对结果及组成分析 | 第59-60页 |
·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 第60-63页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60-61页 |
·g1和PTP检验 | 第61-63页 |
·多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63-70页 |
·简约法 | 第63-66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66-68页 |
·贝叶斯推论法 | 第68-70页 |
·系统发育结果分析讨论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