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苹果栽培现状及主要病害 | 第13页 |
·苹果褐斑病概述 | 第13-16页 |
·苹果褐斑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苹果褐斑病症状 | 第14页 |
·苹果褐斑病病原 | 第14-15页 |
·苹果褐斑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 第15-16页 |
·波尔多液的研究及应用 | 第16页 |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及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概述 | 第18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症状 | 第18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病原 | 第18-19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发病条件 | 第19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流行规律 | 第19-20页 |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波尔多液杀菌保护剂的改良与应用 | 第22-26页 |
·改良波尔多液耐冲刷能力室内测定 | 第22页 |
·白乳胶母液的配制 | 第22页 |
·波尔多液的配制 | 第22页 |
·施药及调查方法 | 第22页 |
·改良波尔多液田间持效期研究 | 第22-23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试验处理 | 第22页 |
·接种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改良波尔多液耐冲刷能力室内测定 | 第23页 |
·改良波尔多液田间持效期 | 第23-2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保护剂 | 第26-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药剂 | 第26页 |
·试验处理与设计 | 第26页 |
·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结果 | 第27-29页 |
·必备及其与不同药剂的混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 第27-28页 |
·必备及其与不同药剂的混剂持效期 | 第28-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内吸剂 | 第31-39页 |
·药剂对苹果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评价 | 第31-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供试药剂浓度梯度 | 第31页 |
·分生孢子萌发试验 | 第31-32页 |
·菌丝生长试验 | 第32页 |
·内吸性杀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田间试验 | 第32-33页 |
·供试药剂 | 第32页 |
·试验地概况、试验处理与施药方法 | 第32-33页 |
·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页 |
·试验结果 | 第33-37页 |
·室内毒力测定 | 第33-36页 |
·对苹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苹果褐斑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回归方程及 EC50 | 第35-36页 |
·田间防治试验 | 第36-37页 |
·不同药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 第36-37页 |
·不同施药时间对药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影响 | 第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室内药效评价 | 第39-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39页 |
·供试药剂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药剂浓度配制方法 | 第39页 |
·菌丝生长速率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1.5%噻霉酮水乳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40-41页 |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41-42页 |
·4%农抗 120 水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42页 |
·同种药剂对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菌的活性差异 | 第42-45页 |
·1.5%噻霉酮水乳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 第42-43页 |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 第43-44页 |
·4%农抗 120 水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 第44-45页 |
·25%氰烯菊酯对 4 种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 第45-46页 |
·25%氰烯菊酯 SC 对 4 种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第45页 |
·25%氰烯菊酯对 4 种镰刀菌的毒力 | 第45-4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