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坝电站非恒定流对曼厅河段水位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4页 |
| ·电站清水下泄影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 ·电站泄洪及日调节影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非恒定流水沙模拟简介 | 第15-26页 |
| ·非恒定流数值模拟简介 | 第15-20页 |
| ·基本方程 | 第15-18页 |
| ·数值求解方法 | 第18-20页 |
| ·泥沙输移数值模拟简介 | 第20-22页 |
| ·基本方程 | 第20-21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 ·HEC-RAS 数值模拟简介 | 第22-26页 |
| ·HEC-RAS 模型介绍 | 第22-23页 |
| ·HEC-RAS 非恒定流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简介 | 第23-25页 |
| ·HEC-RAS 泥沙输移模块介绍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研究河段基本概况 | 第26-33页 |
| ·澜沧江概况 | 第26页 |
| ·澜沧江梯级开发建设情况 | 第26-28页 |
| ·梯级规划 | 第26-27页 |
| ·橄榄坝电站概况 | 第27-28页 |
| ·曼厅大沙坝河段概况 | 第28-33页 |
| ·河道平面形态 | 第28-29页 |
| ·水文、泥沙特性 | 第29-32页 |
| ·整治建筑物布置情况 | 第32页 |
| ·航道尺度及通航水力指标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及其验证 | 第33-52页 |
| ·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 ·计算区域 | 第33页 |
| ·断面划分 | 第33-36页 |
| ·参数率定 | 第36-38页 |
| ·模型验证 | 第38-52页 |
| ·水流条件验证 | 第38-39页 |
| ·泥沙输移验证 | 第39-52页 |
| 第五章 电站清水下泄泥沙数值模拟 | 第52-62页 |
| ·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非恒定流边界条件 | 第52页 |
| ·泥沙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泥沙年内及年际输移变化 | 第53-58页 |
| ·泥沙输移年际变化 | 第53-57页 |
| ·泥沙输移年内变化 | 第57-5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动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2页 |
| 第六章 电站下泄非恒定流数值模拟及其对通航的影响 | 第62-73页 |
| ·计算条件 | 第62页 |
| ·计算方案 | 第62-63页 |
| ·非恒定流对通航尺度的影响 | 第63-69页 |
| ·最低通航水位 | 第63-69页 |
| ·最小通航水深 | 第69页 |
| ·通航宽度 | 第69页 |
| ·非恒定流水位变幅对通航安全的影响 | 第69-70页 |
| ·非恒定流水面比降对通航安全的影响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80页 |
|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95页 |
| 附录 A 曼厅河段物理模型及实验方案介绍 | 第81-82页 |
| 附录 B 非恒定流小时水位表 | 第82-89页 |
| 附录 C 非恒定流小时水位变幅表 | 第89-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