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金属阻尼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提出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 | 第20-54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构造 | 第20-21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21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优点 | 第21-22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组设计 | 第22-23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网络划分与单元类型 | 第24页 |
·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材料本构 | 第25页 |
·加载制度 | 第25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44页 |
·不同截面形状影响分析 | 第25-28页 |
·不同钢棒布置数量影响分析 | 第28-31页 |
·不同截面尺寸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曲率半径影响分析 | 第33-36页 |
·不同削弱方案影响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削弱程度影响分析 | 第39-44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的理论分析 | 第44-51页 |
·耗能元件的基本体系 | 第45页 |
·力法方程 | 第45页 |
·计算系数、自由项与解力法方程 | 第45-46页 |
·耗能元件沿水平方向的柔度与刚度计算 | 第46-47页 |
·耗能元件绕 O 点的转角刚度计算 | 第47-48页 |
·耗能元件的屈服水平荷载和屈服位移计算 | 第48-50页 |
·耗能元件的屈服弯矩和屈服转角计算 | 第50页 |
·耗能元件的屈服后水平方向刚度和屈服后转角刚度计算 | 第50-51页 |
·理论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带弧形钢棒阻尼器腋撑的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4-68页 |
·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 | 第54-56页 |
·结构设计概况 | 第54-56页 |
·原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56页 |
·消能减震设计 | 第56-57页 |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主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弧形钢棒阻尼器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模型校核 | 第59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9-60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60-61页 |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剪力对比 | 第61页 |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61-67页 |
·多遇地震作用下分析结果 | 第61-65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分析结果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带非线性黏滞阻尼器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8-104页 |
·工程概况 | 第68-69页 |
·ETABS 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校核 | 第69-71页 |
·ETABS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ETABS 分析模型的校核 | 第71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1-72页 |
·消能减震设计 | 第72-75页 |
·期望阻尼比的确定 | 第72-73页 |
·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布置位置的确定 | 第73页 |
·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型号与数量的确定 | 第73-75页 |
·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在 ETABS 软件中的实现 | 第75页 |
·多遇地震下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75-80页 |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75-76页 |
·顶点位移时程对比 | 第76-77页 |
·顶点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77-78页 |
·能量耗散对比 | 第78-80页 |
·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80-102页 |
·模型建立 | 第81-84页 |
·模型校核 | 第84-85页 |
·分析结果 | 第85-102页 |
·抗震性能评估结果与结构加强措施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