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2 微博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 第12-19页 |
·微博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微博的发展背景 | 第14-19页 |
·个体倾诉欲望为入口 | 第14-15页 |
·政治环境宽松成依托 | 第15-16页 |
·技术水平提升做平台 | 第16-19页 |
3 微博的传播特性 | 第19-27页 |
·传播主体:平民与“莎士比亚”一样 | 第19-21页 |
·传播内容:140 字内的自由发声 | 第21-23页 |
·传播方式:背对面的交互和跟随 | 第23-25页 |
·传播效果:每个人都可能被关注 | 第25-27页 |
4 微博的文化价值 | 第27-40页 |
·社会文化:话语霸权的分解下移 | 第27-31页 |
·话语权理论 | 第27-28页 |
·中国现阶段话语权现状 | 第28-30页 |
·微博对话语权的分解下移 | 第30-31页 |
·政治文化:公共领域的积极拓展 | 第31-34页 |
·公共领域理论 | 第31页 |
·传统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局限 | 第31-32页 |
·微博对公共领域的拓展 | 第32-34页 |
·传媒文化:从“5W”到“4A”传播的突破 | 第34-37页 |
·ANYONE:“去中心化”的传者结构 | 第34-35页 |
·ANYWHERE:“TNT”到“NNN”的即时传播 | 第35-36页 |
·ANYTIME:零时间的生产机制 | 第36-37页 |
·ANYTHING:UGC 的原创内容革新 | 第37页 |
·写作文化:新型微博话语的创制 | 第37-40页 |
·微文化的诞生 | 第37-39页 |
·微文化对话语方式的创制 | 第39-40页 |
5 微博正功能的强化 | 第40-49页 |
·媒介素养提升 | 第40-43页 |
·使用者对话语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41-42页 |
·运营商对微博平台的技术保障 | 第42页 |
·管理者对微博运作的合理规制 | 第42-43页 |
·明星草根平衡 | 第43-45页 |
·“V 字帮”的粉丝传播 | 第43-44页 |
·从扩大关注度到品质度 | 第44-45页 |
·运营模式探索 | 第45-49页 |
·微博营销的天然优势 | 第46-47页 |
·盈利模式的现状未来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