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乙型脑炎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分类及分型 | 第14-15页 |
·分子生物学 | 第15-19页 |
·JEV病毒粒子结构 | 第15-16页 |
·JEV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第16页 |
·乙脑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6-19页 |
·发展中的乙脑基因工程疫苗的现状 | 第19-20页 |
2. 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腺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 第20-21页 |
·腺病毒载体的类型 | 第21-23页 |
·腺病毒载体的优点 | 第23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部分 | 第24-68页 |
1 材料 | 第24-26页 |
·生物材料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45页 |
·乙脑E基因的克隆及ires基因与il6基因的扩增和串联 | 第26-33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26-27页 |
·乙脑E基因的克隆 | 第27-28页 |
·E基因T-A克隆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8-30页 |
·E基因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30-31页 |
·IRES基因与IL6基因的扩增和串联 | 第31-33页 |
·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33-3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pAdTrack-CMV-E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pAdTrack-CMV-E-IRES-IL6质粒的构建 | 第35-37页 |
·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 | 第37-38页 |
·线性化穿梭质粒pAdTrack-CMV-E-IRES-IL6 | 第37页 |
·含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Bj5183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38页 |
·穿梭质粒与腺病毒载体的重组 | 第38页 |
·筛选阳性克隆 | 第38页 |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 | 第38-40页 |
·线性化阳性质粒 | 第38-39页 |
·重组腺病毒转染293细胞 | 第39页 |
·病毒的收获,传代 | 第39-40页 |
·重组腺病毒的鉴定 | 第40-42页 |
·RT-PCR检测 | 第40页 |
·免疫荧光检测 | 第40-41页 |
·电镜检测 | 第41页 |
·蛋白印迹检测 | 第41-42页 |
·重组腺病毒的增殖和纯化 | 第42页 |
·重组腺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42页 |
·动物免疫试验 | 第42-45页 |
·动物免疫方式及处理 | 第42-43页 |
·特异性乙脑血清IgG和粘膜IgA抗体测定 | 第43-44页 |
·免疫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的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3页 |
·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E-IRES-IL6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5-48页 |
·E基因、IRES基因和IL6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45页 |
·M基因重组质粒pMD19T-E的鉴定 | 第45-46页 |
·IRES基因和IL6基因的串联 | 第46-47页 |
·E基因和穿梭载体连接结果及IRES基因和IL6基因的串联基因与穿梭载体连接的结果 | 第47-48页 |
·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8-49页 |
·重组腺病毒包装结果 | 第49-51页 |
·重组腺病毒鉴定结果 | 第51-55页 |
·重组腺病毒RT-PCR鉴定结果 | 第51页 |
·电镜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重组腺病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乙脑重组腺病毒初步免疫结果 | 第55-63页 |
·抗乙脑特异性血清IgG的检测 | 第55-56页 |
·抗JEV特异性血清IgA检测 | 第56-58页 |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第58-63页 |
4. 讨论 | 第63-67页 |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63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63-64页 |
·引入IRES序列 | 第64页 |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纯化 | 第64-65页 |
·外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 第65页 |
·动物免疫实验 | 第65-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