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危险行为概述 | 第13-25页 |
(一) 危险行为的概念 | 第13-17页 |
1.刑法中“危险”的含义 | 第13-16页 |
2.刑法上“行为”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危险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17-22页 |
1.主体要素 | 第18-21页 |
2.辅助因素 | 第21-22页 |
(三) 危险行为的类型 | 第22-25页 |
1.具体危险行为和抽象危险行为 | 第22-24页 |
2.故意危险行为和过失危险行为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危险行为犯罪化现状之检讨 | 第25-31页 |
(一) 国外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立法考察 | 第25-26页 |
(二) 我国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概况 | 第26-27页 |
(三) 我国危险行为犯罪化存在的不足 | 第27-31页 |
1. 数量不足,亟需增加 | 第27-30页 |
2. 质量不高,有待优化 | 第30-31页 |
三、 危险行为犯罪化适度扩展之必要性 | 第31-37页 |
(一) 危险行为犯罪化是风险社会保障安全的重要举措 | 第31-33页 |
(二) 危险行为犯罪化是现代国家刑罚本质的内在要求 | 第33-34页 |
(三) 危险行为犯罪化是风险刑法政策调整的应有结果 | 第34-35页 |
(四) 危险行为犯罪化是国际刑事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35-37页 |
四、 危险行为犯罪化适度扩展之可行性 | 第37-41页 |
(一)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现实基础 | 第37-38页 |
(二) 不会导致侵犯人权是危险行为犯罪化的前提条件 | 第38页 |
(三) 不违背刑法谦抑性是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科学依据 | 第38-39页 |
(四) 报应与功利的融合是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理论支撑 | 第39-41页 |
五、 危险行为犯罪化适度扩展之具体路径 | 第41-53页 |
(一) 我国现阶段刑事立法适度犯罪化理念的倡导 | 第41-44页 |
1.剖析适度犯罪化的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2.回应适度犯罪化质疑论者 | 第43-44页 |
(二) 危险行为适度犯罪化遵循的原则 | 第44-47页 |
1.必要原则 | 第44-45页 |
2.适度原则 | 第45页 |
3.协调原则 | 第45-47页 |
(三) 危险行为适度犯罪化的立法范围 | 第47-49页 |
1.危害公共安全类 | 第47页 |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 | 第47页 |
3.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 | 第47-49页 |
(四) 危险行为适度犯罪化的刑罚设置 | 第49-53页 |
1.处罚模式 | 第49页 |
2.刑罚种类 | 第49-50页 |
3.具体设置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