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传统教学法与程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程序教学法运用到排球运动项目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程序教学法运用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程序教学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9-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8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20页 |
| ·访谈法 | 第20-21页 |
| ·教学实验法 | 第21-2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6-28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 ·实验前测试结果 | 第28-30页 |
|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及素质测试结果 | 第28-29页 |
|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原始垫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 | 第29-30页 |
| ·实验后测试结果 | 第30-32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2-49页 |
| ·程序教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3-37页 |
| ·编制《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程序教材》所需教法手段调查统计 | 第33-34页 |
| ·编制《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程序教材》依据的原则 | 第34-35页 |
| ·《程序教材》结构的呈现序列对学生技能迁移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程序教材》结构的时间序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 ·课堂密度与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课堂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课堂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学生动作表象完整性与清晰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程序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40-45页 |
| ·程序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程序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程序教学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与发挥个人才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程序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程序教学对教师发挥作用的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 ·程序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页 |
| ·建议 | 第49-50页 |
|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84页 |
| 附录A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采用程序教学模式的教法调查表(A1) | 第54-56页 |
| 附录B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采用程序教学模式的教法调查表(A2) | 第56-58页 |
| 附录C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程序教材 | 第58-72页 |
| 附录D 关于动作完整性与清晰性的理论知识检测试卷 | 第72-74页 |
| 附录E 实验班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运用程序教学法的意见调查表 | 第74-76页 |
| 附录F 北京体育大学排球普修课教学进度及程序教学法课堂进度 | 第76-78页 |
| 附录G 对照班和实验班教案示例 | 第78-82页 |
| 附录H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程序教学法运用效果的实验研究》效度调查 | 第82-8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