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演进过程研究 | 第12-13页 |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主要内容研究 | 第13-14页 |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过程的研究 | 第14-15页 |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评价的研究 | 第15-17页 |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评价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对策建议研究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 第20-29页 |
·形成背景 | 第20-21页 |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20页 |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20-21页 |
·我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保障、奖励制度回顾 | 第21-25页 |
·计划生育政策简要回顾 | 第21-22页 |
·农村地区计划生育配套保障政策回顾 | 第22页 |
·21 世纪我国各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新发展 | 第22-25页 |
·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与推广 | 第25页 |
·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奖励扶助对象范围与确认程序 | 第25-26页 |
·奖励扶助金额标准与资金来源 | 第26-27页 |
·奖励扶助金的发放与管理 | 第27页 |
·奖励扶助制度的意义 | 第27-29页 |
第3章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以河北省邯郸市 F 区为研究对象 | 第29-33页 |
·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奖扶对象的确定 | 第29-30页 |
·奖扶资金的筹措 | 第30-31页 |
·奖励扶助制度的运行监督和退出管理 | 第31-33页 |
·奖扶制度运行的监督 | 第31-32页 |
·奖扶对象退出管理 | 第32-33页 |
第4章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的评估 | 第33-40页 |
·政策执行者对奖励扶助制度的评估 | 第33-34页 |
·政策目标群体对奖励扶助制度的评估 | 第34-40页 |
·奖扶政策目标群体认知情况 | 第34-38页 |
·奖扶政策目标群体满意度评价情况 | 第38-40页 |
第5章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数据来源与变量介绍 | 第40-42页 |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自变量介绍 | 第40-41页 |
·因变量介绍 | 第41-42页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奖励扶助制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收入水平与奖励扶助政策认知情况的关系 | 第42-43页 |
·受教育水平与奖励扶助政策认知情况的关系 | 第43-44页 |
·普惠政策享受情况与奖励扶助政策评价的关系 | 第44-47页 |
第6章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针对奖励扶助政策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宣传方式 | 第47-48页 |
·严格奖扶政策执行监督检查,提高奖励扶助政策执行透明度 | 第48页 |
·创新制度管理模式,提高奖扶对象满意程度 | 第48-50页 |
·简化申请确认程序 | 第48-49页 |
·简化申请审批流程 | 第49-50页 |
·简化奖励扶助金的领取要求 | 第50页 |
·考虑奖扶制度的持续性和可衔接性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