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态承载力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9-37页 |
·生态承载力基础理论 | 第19-22页 |
·承载力的演变历程 | 第19-21页 |
·生态承载力概念 | 第21-22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与模型 | 第22-27页 |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 第22-23页 |
·供需平衡法 | 第23页 |
·生态足迹法 | 第23-24页 |
·状态空间法 | 第24-25页 |
·综合评价法 | 第25-27页 |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27-32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7-28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28-29页 |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9-30页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30-32页 |
·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32-37页 |
·生态承载力子系统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33-3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第37-4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7-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7页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水文 | 第37页 |
·气象 | 第37-38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8-40页 |
·行政区划和人口 | 第38页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40-41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40页 |
·空气环境质量 | 第40-41页 |
·声环境质量 | 第41页 |
·重点污染源 | 第41页 |
·主要资源概况 | 第41-43页 |
·水资源 | 第41-42页 |
·土地资源 | 第42页 |
·矿产资源 | 第42-43页 |
·生物资源 | 第4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牟平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53页 |
·指标体系的功能及构建原则 | 第45-46页 |
·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45页 |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5-46页 |
·现有生态承载力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50页 |
·牟平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评价指标解释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牟平区生态承载力计算及评价 | 第53-69页 |
·数据采集及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53-55页 |
·数据采集 | 第53-54页 |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54-55页 |
·生态承载力子系统计算 | 第55-62页 |
·资源供给能力计算 | 第55-57页 |
·环境纳污能力计算 | 第57-60页 |
·人类支持能力计算 | 第60-62页 |
·生态承载力子系统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资源供给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页 |
·环境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人类支持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 | 第63-66页 |
·子系统权重确定 | 第63-64页 |
·生态承载力评价因素集确定 | 第64页 |
·生态承载力评价集建立 | 第64页 |
·模糊评价隶属度确定 | 第64-65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区域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相关对策建议 | 第67-69页 |
·生态承载力下降原因分析 | 第67-68页 |
·改善生态承载力对策及措施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创新点 | 第69-70页 |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