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城市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设计方法初探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范围、方法与框架 | 第10-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主要文献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综合评价及现状问题 | 第15页 |
| ·名词释义 | 第15-20页 |
| ·后工业城市 | 第15-16页 |
| ·何为景观? | 第16-17页 |
| ·何为景观都市主义? | 第17-20页 |
| 第2章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48页 |
| ·时代背景 | 第20页 |
| ·理论发展 | 第20-38页 |
| ·历史前奏 | 第20-23页 |
| ·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23-30页 |
| ·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30-35页 |
| ·综合评述 | 第35-38页 |
| ·实践发展 | 第38-42页 |
| ·萌芽——景观都市主义在欧洲 | 第38-41页 |
| ·兴起与发展——景观都市主义在北美 | 第41-42页 |
| ·成长——景观都市主义在亚洲 | 第42页 |
| ·拓展与流变 | 第42-48页 |
| ·基于生态 | 第42-44页 |
| ·基于基础设施 | 第44-45页 |
| ·基于都市农业 | 第45-48页 |
| 第3章 景观都市主义的价值架构与方法体系 | 第48-80页 |
| ·世界性环境危机 | 第48-50页 |
| ·景观都市主义的价值架构 | 第50-55页 |
| ·环境价值 | 第50-51页 |
| ·美学价值 | 第51-54页 |
| ·社会价值 | 第54-55页 |
| ·综合的价值体系 | 第55页 |
| ·景观都市主义的多类型实践 | 第55-69页 |
| ·城市废弃地与污染地 | 第55-58页 |
| ·城市边缘地带 | 第58-59页 |
| ·水域 | 第59-62页 |
| ·交通设施 | 第62-67页 |
| ·都市农业 | 第67-69页 |
| ·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原则 | 第69-72页 |
| ·增量发展 | 第69-70页 |
| ·场域组织 | 第70页 |
| ·基础设施分层 | 第70-71页 |
| ·定义边界 | 第71页 |
| ·创造公共空间 | 第71-72页 |
| ·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模式 | 第72-74页 |
| ·机械景观模式 | 第72-73页 |
| ·场域组织模式 | 第73页 |
| ·生态基础设施模式 | 第73-74页 |
| ·绿色城市设计模式 | 第74页 |
| ·景观都市主义的具体设计策略 | 第74-80页 |
| ·拓展的地图叠加术 | 第75页 |
| ·建筑的景观化 | 第75-76页 |
| ·基础设施的景观/生态化 | 第76页 |
| ·生产性景观的引入 | 第76-80页 |
| 第4章 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的现状与前景 | 第80-90页 |
| ·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危机 | 第80-81页 |
| ·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 第81-88页 |
|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 第81-83页 |
| ·城市生态基底 | 第83-85页 |
| ·大尺度城市设计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5章 对景观都市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 第90-96页 |
| ·理想的雄心与现实的踯躅 | 第90-91页 |
| ·对景观都市主义的批判 | 第91-96页 |
| ·理论架构的庞杂 | 第91-92页 |
| ·价值取向的偏颇 | 第92页 |
| ·方法体系的不足 | 第92-96页 |
| 结语与展望 | 第96-98页 |
| 研究不足 | 第96页 |
|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 中文专著 | 第98页 |
| 外文译著 | 第98页 |
| 外文原著 | 第98-99页 |
| 学位论文 | 第99-100页 |
| 期刊文章 | 第100-103页 |
| 网络资源 | 第103-104页 |
| 附录 | 第104-108页 |
| 图片目录 | 第104-107页 |
| 表格目录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