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遗传学论文

家蚕双性基因dsx新拼接形式的鉴定及对A8腹节两性发育的调控

目录第1-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5页
   ·性别研究概述第17-18页
   ·昆虫纲性别决定机制的倒金字塔(Reverse Pyramid)进化第18-28页
     ·昆虫纲性别决定初始信号极复杂第18-22页
     ·昆虫纲性别决定关键基因(Master factor)进化中分化明显第22-24页
     ·昆虫纲性别决定双性基因(Doublesex gene)进化上相对保守第24-27页
     ·昆虫纲性别决定基因的拼接方式极保守第27-28页
   ·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两性异型的分子机理研究第28-35页
     ·果蝇生殖系统两性异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28-30页
     ·果蝇体节沉色及体节数目两性异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30-31页
     ·果蝇性梳两性异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31-32页
     ·果蝇交配行为及神经系统两性异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32-34页
     ·果蝇性别特异信息素产生的机制第34-35页
第二章 引言第35-39页
   ·研究背景第35-3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7页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7-38页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第38-39页
第三章 Bmdsx新拼接形式的鉴定第39-55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6页
     ·实验材料第39页
     ·克隆载体、宿主菌株及胶回收试剂盒第39页
     ·主要引物、试剂及溶液的配制第39-41页
     ·主要仪器第41-42页
     ·方法与步骤第42-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Bmdsx在雌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第46-49页
     ·用3'RACE对Bmdsx的拼接形式做深入调查第49页
     ·Bmdsx的基因组结构进行分析第49-51页
     ·对Bmdsx的外显子/内含子边界进行分析第51-53页
   ·结论与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反式拼接是Bmdsx新拼接方式第55-69页
   ·材料与方法第55-60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克隆载体及宿主菌株第55页
     ·主要引物、试剂及溶液的配制第55-57页
     ·主要仪器第57页
     ·方法与步骤第57-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Bmdsx-dsr1和Bmdsx-dsr2两拼接体的结构第60-61页
     ·Bmdsr1基因的克隆第61-62页
     ·Bmdsx和Bmdsr1及Bmdsr2之间发生反式拼接的组织特征第62-65页
     ·Bmdsr2对Bmdsx~F mRNA翻译效率的影响第65-66页
   ·结论与讨论第66-69页
第五章 Bmdsx的雌雄差异表达及其编码蛋白序列分析第69-81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69页
     ·主要引物第69-70页
     ·数据来源第70页
     ·方法与步骤第70-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8页
     ·Bmdsx不同外显子在五龄3天雌雄各组织中的选择拼接情况第71-74页
     ·家蚕可能编码Dsx蛋白的序列分析第74-78页
   ·结论与讨论第78-81页
第六章 Bmdsx转基因品系的建立及对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第81-105页
   ·材料与方法第81-93页
     ·注射材料第81页
     ·克隆载体及感受态细胞第81页
     ·主要引物、试剂及溶液的配制第81-85页
     ·主要仪器第85-86页
     ·方法与步骤第86-93页
   ·结果与分析第93-101页
     ·获得6个转基因表达载体第93-94页
     ·显微注射和筛选转基因阳性个体第94-96页
     ·不同转基因品系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分析第96-97页
     ·G1代转基因阳性个体的判性分析第97-98页
     ·转基因表达分析第98-100页
     ·Bmdsx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第100-101页
   ·结论与讨论第101-105页
第七章 Bmdsx~M异位表达引起雌蛾第8腹节发育异常第105-125页
   ·材料与方法第105-111页
     ·实验材料第105页
     ·主要引物、试剂以及溶液的配制第105-109页
     ·主要仪器第109页
     ·方法与步骤第109-111页
   ·结果与分析第111-121页
     ·正常雌雄蛾体节及尾部的比较观察第111-112页
     ·不同品种雌雄蛾尾部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第112-113页
     ·ssd-6-2雌蛾尾部体节发育及交配行为观察第113-114页
     ·ssd-6-2雌蛾尾部Er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第114-116页
     ·ssd-6-2雌蛾尾部Abd-B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第116-117页
     ·ssd-6-2雌蛾尾部EGF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第117-121页
     ·ssd-6-2雌蛾尾部EGFR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第121页
   ·结论与讨论第121-125页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第125-129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1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过去500年气候变化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岩溶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土壤磁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