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三农”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1-16页 |
1.研究的缘起 | 第11-14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二)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第16-21页 |
1.研究的思路 | 第16-18页 |
2.研究的维度 | 第18-21页 |
(三) 研究的综述与评介 | 第21-25页 |
1.研究的综述 | 第21-24页 |
2.研究的述评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一、 “三农”系统的假设与论证 | 第27-48页 |
(一) 从“问题”到“议题” | 第27-33页 |
1.“问题”的历史性 | 第28-29页 |
2.“议题”的现实性 | 第29-33页 |
(二) 从“塔基”到“塔顶” | 第33-40页 |
1.“三农”内部的不可自给性 | 第33-35页 |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 第35-37页 |
3.战备物资向市场商品的转型 | 第37-40页 |
(三) 从“理论探讨”到“系统构造” | 第40-47页 |
1.形态的递延性 | 第40-42页 |
2.目标的导向性 | 第42-44页 |
3.环境的约束性 | 第44-46页 |
4.结构的支撑性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二、 “三农”环境的剖析与展望 | 第48-60页 |
(一) “三农”的内部环境 | 第48-51页 |
1.“三农”的自生态环境 | 第48-50页 |
2.“三农”的非理性环境 | 第50-51页 |
(二) “三农”的外部环境 | 第51-59页 |
1.“三农”的国内环境 | 第51-57页 |
2.“三农”的国际环境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三、 “三农”结构的构建与诠释 | 第60-87页 |
(一) “三农”目标的梳理与设定 | 第60-70页 |
1.战略目标的全局谋划 | 第60-63页 |
2.阶段目标的系统构思 | 第63-70页 |
(二) “三农”要素的构成与分析 | 第70-76页 |
1.“三农”核心的逻辑论证 | 第70-72页 |
2.要素检索的基本原则 | 第72-73页 |
3.选取指标的简要说明 | 第73-76页 |
(三) “三农”体系的构建与解读 | 第76-86页 |
1.样本选择的时间跨度 | 第76-77页 |
2.“三农”结构的模型构建 | 第77-82页 |
3.结构体系的系统解读 | 第8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四、 “三农”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 第87-116页 |
(一) 基于“三农”整体的考量 | 第87-94页 |
1.因势利导,把握且修正发展之舵 | 第87-88页 |
2.双向支持,打破人才与资金瓶颈 | 第88-90页 |
3.政策牵引,完善与执行双管齐下 | 第90-92页 |
4.行为约束,立法与执法双效并抓 | 第92-94页 |
(二) 基于“三农”环境的审视 | 第94-101页 |
1.完善服务保障,应对国际与国内挑战 | 第94-96页 |
2.坚持科技驱动,弥补非理性因素不足 | 第96-98页 |
3.加大生态建设,改良自生态环境影响 | 第98-101页 |
(三) 基于“三农”结构的思考 | 第101-107页 |
1.坚持目标管理,层层包干落实 | 第101-104页 |
2.稳定保健水平,加大激励投入 | 第104-105页 |
3.正反双向考虑,摒弃消极行为 | 第105-107页 |
(四) 基于治理理论的补充 | 第107-115页 |
1.引导“三农”与经济组织的合作 | 第108-110页 |
2.推动“三农”与第三部门的对接 | 第110-113页 |
3.实现“三农”与国际组织的接轨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余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4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2页 |
后记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