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6-3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涵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 第18-19页 |
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和拓展 | 第20-28页 |
一、 毛泽东对中国农民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 第20-22页 |
二、 邓小平对农民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 第22-24页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 第24-26页 |
四、 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农民发展问题的原因 | 第28-29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推动我国农民发展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目前我国农民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2-38页 |
第一节 部分农民失地后面临的生存问题 | 第32-33页 |
一、 失地农民的生存实际状态 | 第32页 |
二、 土地对于农民生存的特殊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农民收支不均衡问题 | 第33-35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增长性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农民支出负担成本加大 | 第35页 |
第三节 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比较低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问题突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目前实现农民全面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农村生产力滞后,制约着农民全面发展 | 第38页 |
第二节 农民发展的制度和体制不够完善和健全 | 第38-40页 |
一、 养老体制未建立制约农民发展 | 第38-39页 |
二、 医疗体制不完善和医疗卫生水平落后 | 第39-40页 |
三、 城乡两元体制仍然存在,农民无法与城市享受同等待遇 | 第40页 |
第三节 农村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第40-41页 |
一、 社会对农民发展的关注不够高 | 第40-41页 |
二、 农村仍然十分封闭,与外界交流不广泛 | 第41页 |
第四节 农村精神文化水平不高,道德风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1-43页 |
一、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 第41-42页 |
二、 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第43-46页 |
一、 农村生态状况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第43-44页 |
二、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推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路 | 第46-64页 |
第一节 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 第46-49页 |
一、 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 第46-47页 |
二、 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 第47页 |
三、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业产量 | 第47-48页 |
四、 注重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品质 | 第48页 |
五、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各项涉农政策和制度,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49-52页 |
一、 不断完善养老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 第49-50页 |
二、 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 | 第50-51页 |
三、 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升农民社会地位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加强对农村的关注力度,全方位参与农村建设 | 第52-54页 |
一、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52-53页 |
二、 改善交通状况,搭建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大力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质,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第54-60页 |
一、 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 第54-56页 |
二、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农村中开展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 第56-59页 |
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民全面发展打造文化软实力 | 第59-60页 |
第五节 优化生态环境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良好自然环境 | 第60-64页 |
一、 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民发展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 第60-61页 |
二、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61-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