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犯罪的定义 | 第15页 |
·青少年犯罪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农村青少年犯罪界定 | 第1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趋势 | 第21-34页 |
·农村青少年犯罪现状 | 第21-25页 |
·农村青少年的犯罪特点 | 第25-29页 |
·犯罪行为的纠合性 | 第25-26页 |
·犯罪事件的偶发性 | 第26-27页 |
·犯罪心理的报复性 | 第27页 |
·犯罪群体的集中性 | 第27-29页 |
·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29-34页 |
·未成年犯罪总数减少但犯罪青少年年龄上向低龄化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犯罪类型上有从破坏伤害型为主向谋利型转变的趋势 | 第31-32页 |
·在组织方式上向有组织的违法犯罪团伙的趋势 | 第32页 |
·作案手段上向智能化、隐蔽化转变趋势 | 第32页 |
·作案类型方面趋向多样化 | 第32-33页 |
·作案区域有扩大趋势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34-43页 |
·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4-36页 |
·农村社会转型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34页 |
·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和城乡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 | 第34-35页 |
·农村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 | 第35页 |
·社会管理断层缺位 | 第35-36页 |
·网络的负面影响 | 第36页 |
·农村法制建设不到位 | 第36页 |
·农村家庭教育的弱化和引导偏差 | 第36-39页 |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促使青少年叛逆 | 第37页 |
·过分溺爱造成青少年素质低下 | 第37页 |
·家庭残缺造成青少年性格缺陷 | 第37-38页 |
·父母作风不良影响青少年行为不端 | 第38页 |
·家庭贫困使青少年教育不力 | 第38-39页 |
·疏于管教促使青少年走向犯罪 | 第39页 |
·农村学校教育的失当和管理缺位 | 第39-41页 |
·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 第39页 |
·农村教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 第39-40页 |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 第40页 |
·法制教育与性教育不到位 | 第40页 |
·后进及不良生帮教转化不力 | 第40-41页 |
·农村青少年个体因素 | 第41-43页 |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 | 第41-42页 |
·农村青少年自身心理和文化素质偏差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 第43-51页 |
·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 | 第43-45页 |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 第43页 |
·加强基层信息收集和部门联动 | 第43-44页 |
·健全立法保障青少年权益 | 第44-45页 |
·做好理论研究指导预防工作 | 第45页 |
·抓住根本,强化青少年的教育防范 | 第45-47页 |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防范作用,从小培育良好德行 | 第45页 |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防范作用,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 第45-47页 |
·抓住关键,切实做好重点群体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工作 | 第47-49页 |
·积极做好社会闲散青少年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 第47页 |
·积极做好问题青少年的教育转化 | 第47-48页 |
·积极做好失足青少年的矫治帮教 | 第48页 |
·积极做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爱帮助 | 第48页 |
·积极做好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救助帮扶 | 第48-49页 |
·积极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的引导帮扶 | 第49页 |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 | 第49-51页 |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 | 第49页 |
·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 第49-50页 |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稳定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