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金属层与流星体的基本知识 | 第16-40页 |
§1.1 金属层的基本特征 | 第16-25页 |
§1.1.1 金属层介绍 | 第16-19页 |
§1.1.2 金属层的时变性 | 第19-22页 |
§1.1.3 金属层的局地性 | 第22-24页 |
§1.1.4 偶发金属层 | 第24-25页 |
§1.2 金属层的理论 | 第25-28页 |
§1.2.1 金属层的源 | 第25-26页 |
§1.2.2 金属原子的汇 | 第26页 |
§1.2.3 金属层形态和控制其变化的原因 | 第26-27页 |
§1.2.4 偶发金属层的形成机制 | 第27-28页 |
§1.3 流星体的属性 | 第28-34页 |
§1.3.1 流星体的速度 | 第28-30页 |
§1.3.2 流星体的通量 | 第30-31页 |
§1.3.3 流星体的化学成分 | 第31-34页 |
§1.4 流星体的分类 | 第34-40页 |
§1.4.1 流星雨 | 第34-37页 |
§1.4.2 偶发流星 | 第37-39页 |
§1.4.3 微流星 | 第39-40页 |
第二章 高高度偶发金属层的观测研究 | 第40-56页 |
§2.1 个例研究 | 第40-51页 |
§2.1.1 个例1(2006年5月18-19、19-20和20-21日夜间) | 第40-46页 |
§2.1.2 个例2(2007年4月18-19日夜间) | 第46-48页 |
§2.1.3 个例3(2004年11月7-8日夜间) | 第48-51页 |
§2.2 统计研究与讨论 | 第51-56页 |
第三章 狮子座流星雨期间金属层的观测研究 | 第56-67页 |
§3.1 狮子座流星雨介绍 | 第56-58页 |
§3.2 狮子座流星雨期间的激光雷达观测 | 第58-64页 |
§3.3 观测现象的解释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偶发微流星与金属层关系的模式研究 | 第67-97页 |
§4.1 流星消融模型 | 第68-80页 |
§4.1.1 以往的流星消融模型 | 第68-69页 |
§4.1.2 综合的流星消融模型 | 第69-77页 |
§4.1.3 流星消融的原/离子产生率 | 第77-80页 |
§4.2 流星尾迹的质量扩散和温度变化模型 | 第80-84页 |
§4.2.1 流星尾迹的质量扩散 | 第80-81页 |
§4.2.2 流星尾迹的温度变化 | 第81-84页 |
§4.3 偶发微流星消融模型 | 第84-89页 |
§4.3.1 偶发流星注入模型 | 第84-87页 |
§4.3.2 偶发微流星消融模型 | 第87-89页 |
§4.4 模型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比较 | 第89-95页 |
§4.4.1 模型与流星雷达观测到的流星数的比较 | 第89-90页 |
§4.4.2 模型与激光雷达观测到的金属层的比较 | 第90-95页 |
§4.5 讨论与解释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发表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