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8页 |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箱梁的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箱梁模板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国外箱梁模板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国内箱梁模板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有限元法的原理 | 第20-21页 |
·有限元分析的解题步骤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箱梁模板台车的结构分析 | 第24-32页 |
·箱梁模板台车的设计技术要求 | 第25-26页 |
·箱梁模板台车组成 | 第26-31页 |
·外模 | 第26-28页 |
·内模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箱梁内模板系统三维造型 | 第32-42页 |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第32-33页 |
·SolidWorks软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特点 | 第33-34页 |
·箱梁内模板系统的三维造型 | 第34-39页 |
·箱梁内模板系统三维造型的优点 | 第34页 |
·箱梁内模板三维模型 | 第34-39页 |
·三维模型到有限元模型的转换 | 第39页 |
·三维模型到有限元模型转换的优点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箱梁内模板结构有限元校核 | 第42-54页 |
·计算条件 | 第42页 |
·参照相关标准规范的箱梁内模荷载 | 第42-46页 |
·参照的标准规范 | 第42-43页 |
·标准JGJ 74—2003中规定的大模板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 | 第43页 |
·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 | 第43-45页 |
·箱梁内模的荷载设计值 | 第45-46页 |
·箱梁内模承载能力有限元校核 | 第46-51页 |
·箱梁内模承载能力工况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 | 第46-48页 |
·箱梁内模承载能力工况有限元模型中荷载的施加 | 第48-50页 |
·箱梁内模承载能力工况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0页 |
·箱梁内模承载能力工况撑杆稳定性校核 | 第50-51页 |
·箱梁内模抗变形能力有限元校核 | 第51-53页 |
·箱梁内模抗变形能力工况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及荷载施加 | 第51-52页 |
·箱梁内模抗变形能力工况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箱梁内模主梁和支撑小车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54-62页 |
·箱梁内模主梁和小车最不利工况的确定 | 第54页 |
·内模板仅受顶部混凝土压力工况有限元计算 | 第54-56页 |
·有限元模型计算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 | 第55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主梁和小车最不利工况有限元校核 | 第56-60页 |
·有限元模型计算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 | 第57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