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一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一) 文化遗产 | 第10-12页 |
(二) 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 | 第12-13页 |
(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一) 总结国外区域保护经验与教训 | 第14-15页 |
(二) 探讨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模式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田野调查法 | 第15-16页 |
(二)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四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一) 有关文化生态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二) 有关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 有关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国外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理念的提出及保护模式的形成 | 第22-44页 |
第一节 国外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理念的提出 | 第22-31页 |
一 自然遗产的区域性保护形成期(1850年~1940年) | 第22-23页 |
二 历史街区区域性保护形成期(1941年~1970年) | 第23-26页 |
三 自然文化双遗产区域性保护形成期(1971年~1987年) | 第26-28页 |
四 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形成期(1989年~2010年)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国外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保护模式研究 | 第31-44页 |
一 法国历史保护区保护模式 | 第31-33页 |
二 法国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 | 第33-36页 |
三 美国国家公园保护模式 | 第36-39页 |
四 英国保护区保护模式 | 第39-41页 |
五 意大利博洛尼亚城保护模式 | 第41-42页 |
六 日本风土保护区保护模式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国内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理念的提出及产生原因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国内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理念的提出 | 第44-46页 |
一 对于物质遗产的区域保护 | 第44页 |
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保护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国内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理念产生的原因 | 第46-50页 |
一 传统保护模式在理念上出现问题 | 第46-47页 |
二 旧城改造给遗产带来的大规模破坏 | 第47页 |
三 国外先进理念的直接影响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理论的核心问题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 第50-51页 |
一 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 | 第50-51页 |
二 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互动 | 第51页 |
第二节 文化遗产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 第51-53页 |
一 文化遗产的人文属性 | 第51-52页 |
二 文化遗产与人文生态的互动关系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文化遗产群落间的互动关系 | 第53-57页 |
一 文化遗产群落内部的互动关系 | 第54-55页 |
二 文化遗产群落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问题 | 第57-66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要实践 | 第57-59页 |
一 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 | 第57-58页 |
二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2页 |
一、保护区建设缺少保护和保存意识、过度的人为干预 | 第59-60页 |
二、保护区建设工作缺乏协调和监督机制 | 第60页 |
三、保护区建设工作缺乏科学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观念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实施区域保护的具体方法 | 第62-66页 |
一 政策是实施区域保护的前提条件 | 第62页 |
二 规划为实施区域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 第62-63页 |
三 有效的管理是实施区域保护的保证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