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农村土地证券化概述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不动产证券化概述 | 第16-19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不动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7页 |
三、 不动产证券化的特点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特殊性 | 第20-22页 |
一、 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二、 农村土地的功能、价值、自然属性方面的特殊性 | 第21页 |
三、 农村土地融资风险与收益的特殊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法学、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土地证券化 | 第22-23页 |
一、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法学视角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 第23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6页 |
一、 融通资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第24页 |
二、 盘活土地存量,促进土地流转 | 第24-25页 |
三、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25页 |
四、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真正价值,解放被束缚的人地关系 | 第25-26页 |
五、 农村土地证券化有利于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 第26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31页 |
一、 推行农村土地证券化的环境要素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试点地区选择 | 第27-29页 |
三、 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土地股份合作为农地证券化提供实践环境 | 第29-31页 |
第四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风险及解决途径 | 第31-34页 |
一、 农村土地证券化可能诱发证券性风险 | 第31-32页 |
二、 农村土地证券化可能带来证券市场监管方面的风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考察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考察 | 第34-37页 |
一、 美国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考察 | 第34-35页 |
二、 德国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考察 | 第35-36页 |
三、 台湾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考察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不动产证券化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 第40-54页 |
第一节 中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流程 | 第40-42页 |
一、 农村土地项目融资证券化 | 第40-41页 |
二、 农村土地抵押债权证券化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机构 | 第42-50页 |
一、 SPV的组织机构 | 第43-44页 |
二、 SPV各种组织结构在我国运行的法律障碍 | 第44-45页 |
三、 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SPV模式选择 | 第45-47页 |
四、 由农村信用社入股融资信托公司是农村土地证券化中SPV的最佳选择· | 第47-48页 |
五、 特殊目的机构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农村土地证券化中的法律关系 | 第50-54页 |
一、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主体 | 第50-51页 |
二、 农村土地证券化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51-54页 |
第五章 与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有关的其他法律制度与措施构建及完善 | 第54-62页 |
第一节 深化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 第54-55页 |
一、 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 第54-55页 |
二、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55页 |
三、 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和社会权益,弱化土地的保障作用 | 第55页 |
第二节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 第55-56页 |
一、 土地流转按程序进行,确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第56页 |
二、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补缺 | 第56页 |
第三节 完善法律法规,为农地证券化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 | 第56-59页 |
一、 《证券法》的完善 | 第56-57页 |
二、 《信托法》的完善 | 第57页 |
三、 《商业银行法》的完善 | 第57-58页 |
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 | 第58页 |
五、 完善《土地管理法》 | 第58-59页 |
第四节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配套机构的建议 | 第59-62页 |
一、 构建土地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议 | 第59-60页 |
二、 构建信用增级机构的建议 | 第60-61页 |
三、 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