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1,5,9-环十二碳三烯简述 | 第10-13页 |
| ·1,5,9-环十二碳三烯的分类 | 第11页 |
| ·1,5,9-环十二碳三烯的应用 | 第11-13页 |
| ·丁二烯三聚钛系催化剂的简介 | 第13-24页 |
| ·Et_(1.5)AlCl_(1.5)/TiCl_4催化体系 | 第13-15页 |
| ·TiCl_4(TiCl_3)/Et_xAlCl_(3-x)(x=1-2)催化剂体系 | 第15-18页 |
| ·TiCl_4/EASC/DMSO催化体系 | 第18-21页 |
| ·Et_(1.46)AlCl_(1.54)/TiCl_4/少量第二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体系 | 第21-23页 |
| ·TiCl_4/EASC/DMSO/含N或P的极性物质催化体系 | 第23-24页 |
| ·Ti~(4+)化合物/EASC/促进剂催化体系 | 第24页 |
| ·过渡金属化合物/烷基铝化合物/给电子体催化体系 | 第24页 |
| ·丁二烯三聚镍系催化剂的简介 | 第24-25页 |
| ·丁二烯三聚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Ti系催化剂三聚机理 | 第25-26页 |
| ·Ni系催化剂三聚机理 | 第26-27页 |
| ·给电子体计算机分子模拟 | 第27-28页 |
| ·分子计算基础理论 | 第27-28页 |
| ·分子计算过程基组的选择 | 第28页 |
| ·本课题的由来、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8-29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9-43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 第30页 |
| ·实验操作过程 | 第30-32页 |
| ·实验装置搭建和实验流程图 | 第30-31页 |
|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 ·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2-41页 |
| ·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 | 第32-35页 |
| ·反应产物1,5,9-环十二碳三烯的定量分析 | 第35-37页 |
| ·反应产物1,5,9-环十二碳三烯选择性的确定 | 第37-41页 |
|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TiCl_4/EASC/DMSO三组分催化剂三聚条件的优化 | 第43-51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探索三组分催化剂的最佳浓度 | 第43-45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 ·反应最优条件(Al/Ti,反应温度和砜/Ti)的确定 | 第44-45页 |
| ·不同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45页 |
| ·催化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 ·催化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 ·催化剂最佳浓度下反应温度、Al/Ti等条件的验证 | 第47页 |
| ·丁二烯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三苯基膦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第四组分-新型含氧给电子体的开发 | 第51-62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L_A-O-R_1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L_B-O-R_2和Lc-O-R3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2-56页 |
| ·L_B-O-R_2给电子体的影响 | 第52-55页 |
| ·L_C-O-R_3给电子体的影响 | 第55-56页 |
| ·L_B-O-R_2和L_C-O-R_3给电子体的影响原因探讨 | 第56页 |
| ·R_4-O-L_D-O-R_4和R_5-O-L_E-O-R_5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 ·R_4-O-L_D-O-R_4给电子体的影响 | 第56-58页 |
| ·R_5-O-L_E-O-R_5给电子体的影响 | 第58页 |
| ·老化时间、四氯化钛纯度和1,5,9-环十二碳三烯作溶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 ·老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四氯化钛纯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 ·1,5,9-环十二碳三烯作溶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作用机理的分子模拟 | 第62-71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单独存在时计算结果 | 第62-66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的分子模拟交互相关泛函与基组的选择 | 第62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的DFT计算 | 第62-66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三价钛活性中心计算结果 | 第66-70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与TiCl_3吸附的DFT计算 | 第66-68页 |
| ·新型含氧给电子体+TiCl_3配位结构图 | 第68-69页 |
| ·R_5-O-L_E-O-R_5(R_5=乙基)给电子体+TiCl_3构型分析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