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及预防机制研究

汉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分析第9-13页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第9-10页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第10页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特点第10-11页
   ·国外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诠释第11-13页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特点第13-17页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第13页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13-17页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相互交织,致使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第13-14页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时机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煽动蛊惑,使一些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第14页
     ·突发性与有组织性并存,事件突发后又呈现出一定的组织性,甚至有些事件就是有组织的突发第14-15页
     ·在聚集方式上,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工具进行串联已成为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第15页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也有共性第15-17页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剖析第17-24页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正处在转型期,快速发展与矛盾多发使西北民族地区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第17页
   ·社会运行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法制不健全,预警化解机制滞后或缺失,地方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适应性第17-19页
   ·经济发展差距,社会利益机构分化及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是根本诱因第19-21页
     ·经济发展的差距第19-20页
     ·社会利益结构的迅速分化,使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加剧第20页
     ·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宣泄,是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的主要根源第20-21页
   ·干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是诱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第21-22页
     ·地方党政部门公信力有所下降,干群、党群矛盾加剧、官民关系紧张第21页
     ·腐败因素第21页
     ·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受阻,遭遇”三难”问题,既诉求难、接触难、投诉难第21-22页
   ·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和地域的特殊性也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第22页
     ·民族习惯方面的碰撞第22页
     ·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影响和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第22页
   ·国内多种政治因素与国外敌对势力介入是内外部原因第22-24页
第四章 完善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对策第24-32页
   ·切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此作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第24-25页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西北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关键是发展经济第24页
     ·加快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从各方面着手第24-25页
   ·加强区域法制建设,加大力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第25-26页
     ·要保持区域内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区域法制建设第25-26页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第26页
     ·要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普法平台第26页
     ·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第26页
   ·以加强信访工作为着眼点,建立干部廉政、勤政、依法行政的考核机制第26-28页
     ·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第27页
     ·建立健全干部依法行政的考核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第27页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第27-28页
   ·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第28页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建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第28页
   ·建立和完善矛盾的排查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第28-29页
     ·建立健全经常性滚动排查机制,重点时期超前排查机制第29页
     ·要规范矛盾纠纷的化解制度,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措施第29页
     ·对重点问题,复杂矛盾,还要建立领导亲自督办制度第29页
   ·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打击宗教极端分裂分子,建立宗教联动机制第29-32页
     ·在西北民族地区预防群体性事件,建立预防机制,必须从宗教问题入手第30页
     ·在西北民族地区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建立宗教联动机制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机制第30-31页
     ·要重点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附录第33-36页
致谢第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80后城市回族女性文化变迁--以兰州市小西湖为例
下一篇: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以甘肃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