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起重机的定义与分类 | 第9-12页 |
·国内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国外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创新点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国内外工程机械驾驶室的研究状况 | 第15-20页 |
·起重机驾驶室工业造型的概况 | 第15-17页 |
·起重机驾驶室设计分析 | 第17-18页 |
·驾驶室的技术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2 起重机驾驶室中的人机因素研究 | 第20-31页 |
·人机工程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人机工程学的展望 | 第21页 |
·车辆人机工程学研究 | 第21-23页 |
·车辆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未来车辆人机工程学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现有起重机驾驶室存在的人机工程学问题 | 第23页 |
·起重机驾驶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23-26页 |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的国内发展状况 | 第25页 |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的国外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起重机人机系统的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人机系统设计 | 第26页 |
·起重机人机评价内容和标准 | 第26-28页 |
·起重机座椅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起重机操纵元件的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起重机驾驶室的总体布置设计 | 第31-40页 |
·起重机驾驶室的内部布置原则 | 第31页 |
·起重机作业空间的模型设计 | 第31-32页 |
·工作空间的人体尺寸 | 第32-34页 |
·我国人体测量的发展 | 第32-33页 |
·人体百分位 | 第33页 |
·人体主要尺寸 | 第33-34页 |
·起重机驾驶室座椅空间设计 | 第34-38页 |
·座椅空间设计人机工程原则 | 第35-37页 |
·座椅的舒适性设计 | 第37-38页 |
·起重机驾驶室座椅H点确定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起重机驾驶室的内部元件布置 | 第40-49页 |
·起重机驾驶室的操纵装置设计 | 第40-47页 |
·手伸及界面的确定 | 第41-42页 |
·起重机转向盘的布置 | 第42-43页 |
·操纵控件的布置 | 第43-44页 |
·脚的操纵范围 | 第44-47页 |
·起重机显示装置的设计 | 第47页 |
·起重机驾驶室环境的设计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基于CATIA二次开发的起重机驾驶室的人机评价 | 第49-75页 |
·CATIA的技术特点 | 第49-51页 |
·常用建模软件的比较 | 第51-53页 |
·基于CATIA V5的起重机人体模型建立 | 第53-60页 |
·数字人体的研究现状 | 第54页 |
·数字人体在国外汽车行业的应用状况 | 第54-56页 |
·数字人体模型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应用状况 | 第56页 |
·UG\PRO\CATIA人体建模比较 | 第56-59页 |
·起重机评价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CATIA二次开发程序的设计 | 第60-62页 |
·二次开发的接口 | 第60-61页 |
·二次开发的方法 | 第61-62页 |
·起重机驾驶室评价系统的二次开发 | 第62-68页 |
·VB编码 | 第62-63页 |
·驾驶室评价系统的二次开发过程 | 第63-68页 |
·驾驶室评价系统的菜单设计 | 第68页 |
·起重机驾驶室具体的实例分析 | 第68-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75-78页 |
·论文总结 | 第75-77页 |
·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详细摘要 | 第82-83页 |
Abstract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