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及配置研究--以豫北地区淇县北阳镇为例
| 致谢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国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建设经验 | 第11-12页 |
| ·国外学者对城乡社区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技术和方法 | 第16页 |
|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 ·系统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 ·材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 第16-1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3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第18页 |
| ·人口承载力理论 | 第18页 |
| ·人地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 ·圈层结构理论 | 第19页 |
| ·核心与边缘理论 | 第19页 |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19页 |
| ·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 第19页 |
| ·自然资源禀赋论 | 第19-21页 |
| 4 农村社区判定技术研究 | 第21-25页 |
| ·农村社区内涵和判定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农村社区的内涵 | 第21页 |
| ·农村社区判定技术主要几个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农村社区的判定依据 | 第22-23页 |
| ·农村社区规划的原则 | 第23页 |
| ·农村社区判定技术标准的建立 | 第23-25页 |
| 5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及配置分析 | 第25-29页 |
| ·农村社区建设内容 | 第25-26页 |
| ·不同类型农村社区配置标准 | 第25页 |
| ·不同类型农村社区配置设计 | 第25-26页 |
|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建设内容 | 第26-28页 |
| ·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布局原则 | 第26-27页 |
| ·医疗机构设置遵循的原则 | 第27-28页 |
|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及配置的功能 | 第28-29页 |
| 6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及配置实证研究 | 第29-46页 |
| ·以北阳镇为例判定出各个社区的类型 | 第29-40页 |
| ·北阳镇的概况 | 第29-33页 |
| ·农村居民点分类前状况 | 第33-34页 |
| ·农村居民点利用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 ·规模结构规划 | 第35页 |
| ·乡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人口规模及居委会归类分析 | 第37页 |
| ·社区判定标准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 ·镇域教育状况 | 第38-40页 |
| ·农村社区存在问题 | 第38页 |
| ·农村重点学校校舍紧张 | 第38页 |
| ·农村教学设备不足 | 第38页 |
| ·教育总体水平不高 | 第38页 |
| ·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 第38页 |
| ·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 第38-39页 |
| ·规划内容 | 第39页 |
| ·医疗卫生规划 | 第39页 |
| ·社会福利事业规划 | 第39-40页 |
|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及配置——以北阳镇高楼新庄为例 | 第40-44页 |
| ·高楼新庄概况 | 第40-42页 |
| ·高楼新庄社区规划 | 第42-43页 |
| ·道路规划 | 第43-44页 |
| ·政策保障 | 第44-46页 |
| ·法规方面 | 第44页 |
| ·加大投入 | 第44页 |
| ·村民参与 | 第44页 |
| ·着眼未来 | 第44-46页 |
| 7 结论及讨论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创新点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Abstract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