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流域干旱土的形成及肥力特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干旱土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1 干旱土的分类 | 第11-13页 |
| ·灰钙土 | 第11-12页 |
| ·棕钙土 | 第12页 |
| ·灰漠土 | 第12页 |
| ·灰棕漠土 | 第12页 |
| ·棕漠土 | 第12页 |
| ·红棕漠土 | 第12-13页 |
| ·山漠土 | 第13页 |
| 2 干旱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 第13-14页 |
| ·形成条件 | 第13页 |
| ·成土特点 | 第13-14页 |
| ·腐殖质积累作用微弱 | 第13-14页 |
| ·碳酸钙的表聚作用 | 第14页 |
| ·石膏和易溶盐的聚集 | 第14页 |
| ·形态特点 | 第14页 |
| 3 干旱土的资源特点 | 第14-16页 |
| ·土壤资源开发受水热因素制约 | 第14-15页 |
| ·盐渍化和沙漠化是干旱土资源开发的主要灾害 | 第15页 |
| ·后备土壤资源质量差、数量少、开发难 | 第15-16页 |
| 4 土壤肥力质量 | 第16-19页 |
|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7-18页 |
| ·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18页 |
| ·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原因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1 研究地概况 | 第19-20页 |
| 2 样品采集 | 第20-23页 |
| ·采样时间及地点 | 第20页 |
| ·采样方法 | 第20-23页 |
| 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伊犁河流域干旱土的形成 | 第24-39页 |
| 1 干旱土形成的环境条件 | 第24-27页 |
| ·气候 | 第24-25页 |
| ·地形 | 第25-26页 |
| ·植被 | 第26页 |
| ·母质 | 第26-27页 |
| 2 伊犁河流域干旱土的形成过程 | 第27-37页 |
| ·风化作用的过程 | 第27页 |
| ·成土过程 | 第27-37页 |
| ·腐殖质的积累过程 | 第27-29页 |
| ·钙化过程 | 第29-33页 |
| ·盐化过程 | 第33-37页 |
| 3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灰钙土的肥力特征 | 第39-54页 |
| 1 前言 | 第39页 |
| 2 影响土壤肥力的指标 | 第39-52页 |
| ·土壤机械组成 | 第39-43页 |
| ·土壤的pH | 第43-44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44-45页 |
| ·土壤全氮 | 第45-46页 |
| ·土壤全磷 | 第46-48页 |
| ·土壤全钾 | 第48-49页 |
| ·土壤速效磷 | 第49-51页 |
| ·土壤速效钾 | 第51-52页 |
| 3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伊犁河流域干旱土资源的利用 | 第54-57页 |
| 1 研究区土壤现状 | 第54页 |
| 2 干旱土资源的利用措施 | 第54-57页 |
| ·制定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方针 | 第54页 |
| ·制定规划 | 第54页 |
| ·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 第54-55页 |
| ·轮回耕种,覆盖地表 | 第55页 |
| ·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肥力 | 第55页 |
| ·改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58页 |
| 1 结论 | 第57页 |
| 2 讨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表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页 |